經過長達半年的無所事事和醉生夢死,我的找工作生涯總算可以告一個段落了是的,我終於找到工作了!!在老本被吃光前,總算得以為繼,找到了工作可以繼續撐下去,這種感覺大概就像打麻將時海底撈月一般(就是拿到檯面上剩下的最後一張牌時,剛好糊了…)

雖然說個人專業生涯在這半年中是停頓下來的,感覺上好像不是件好事,但我卻認為這半年找工作的經驗對我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它讓我徹底地了解到找工作是怎麼一回事,也讓我深刻地體悟為何有人說找工作這件事本身就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能,這些認知對於日後若需要再找工作時有相當大的助益。相反地,找工作時的痛苦沮喪灰心挫折和箇中奧妙,也唯有曾經身處其中的人才能體會,所以想趁著記憶猶新時,把我一些心得紀錄下來,供日後參考,也希望能對仍陷在找工作苦海的人有些幫助。

首先要先感謝親戚甲在我找工作時,提供我相當多的找工作訣竅及幫助我維持正向的找工作態度(這點非常地重要),親戚甲是找工作達人,除了熟諳找工作技術層面的技巧之外,重要的是她有非常強健的心理素質,而這正是找到好工作的必要條件,所以本文所提到的東西,絕大多數都是來自親戚甲的教戰守則,和少部分的個人感想及觀察。不過很顯然地,並不是每個人身邊都有像親戚甲這樣的高手,所以若有興趣知道更多資訊,可以參考這本書(親戚甲推薦): 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 (它每年都會有更新版,最新版的是2010年版本)這本書是專門寫給找工作的人,內容涵括個人在職涯各個階段中尋找工作時所需知的事項(剛畢業找工作,或是想換公司,或是想換領域,或是想創業…),個人覺得本書的重點不在於它提供了多少技巧,而是在於讓人了解什麼樣的心態才是正確的找工作心態

 還是要先聲明,由於有些東西並沒有客觀資料可以證明,所以有些觀察可能會略嫌主觀,所以僅供參考。 在開始之前當然要先說說我個人的背景,才能了解本文適用的範圍。 我在台灣一直唸到碩士畢業後,去美國普渡大學唸博士,唸到一半時,老闆跳槽到加拿大蒙特婁的麥基爾大學,我以訪問學者的身分跟老闆一起到加拿大繼續學業直到畢業,但是我始終保持普渡的學籍,所以我最後拿到的還是普渡的學位。畢業後,搬到多倫多找工作直到最近找到為止。所以本文主要是適用北美的就業市場,及剛畢業的學生,即便美國和加拿大的就業市場和環境並不相同(之後再提哪裡不同),這裡提到的概念都是兩地通用的,雖然其他地方包括台灣的就業市場有著不同的特性,但相信有一些東西應該還是舉世皆然的,不然的話,看看就好

 首先,來一些行前教育:

1. 找工作是一門非常重要但卻少有學校開的一門課

很多人(尤其是在學的學生)以為找工作就是畢業後,看哪家公司有缺,就去投履歷,然後就會有HR打電話來跟你約面試,然後面試過了就可以去工作了,所以重點就是在註冊很多個找工作網站,確保知道所有市面上的工作機會,相當直觀。 但實際遇到的情況卻都不是如此,要嘛都沒有缺,要嘛就是履歷投出去如石沉大海一般沒有下文。主要就是因為把找工作這件事想簡單了,忽略了很多重要的細節,所以求職者首先要正視找工作是有學問的這件事,認真以待,並把找工作當作是一份正職的工作

2. 找工作所需的時間比你想像中的還要久,而且實力好不代表就比較容易找工作

根據美國人力資源部的調查,一般美國人平均需要15-19周的時間找工作,也就是4-5個月,而這個數據是在2008年還沒有金融危機之前的調查結果,依現在的局勢,可想而知只會更久加拿大的數據,根據我們從就業中心得到的資料看來是跟這個差不多的

很多人以為若是實力/成績比較好,應該就一定可以很快找到工作。其實不然,實力/成績好固然會有些幫助,但那是在你已經進入最後被考慮名單的前提下,而在大部分的情況下,HR是不會特別注意到你實力/成績很好這件事的所以成績好並不見得可以大幅減少你找工作所需的時間。

一定會有人想說:可是強者我同學只花XX的時間就找到工作了,這也沒錯,有些人真的沒花什麼時間或力氣就找到工作了(令人恨得牙養養的沒有啦…),但就我認識的人當中,我馬上就可以找出7個超過5個月的例子(都是有北美名校學歷的人…),其中最長的是快兩年這是因為找工作真的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而能迅速找到工作的人可能只是剛好在這三項或是其中一項有優於他人的條件。所謂天時地利人和:

(1)   天時: 秋季( 9, 10)通常是公司大幅招人的季節,主要也是因為配合學校的畢業季,冬季(大概是1, 2)也會有一波,不過幅度不如秋季來得大,其他時候雖然偶爾會有,但是真的不會太多,夏季尤其糟糕,因為大家都跑去度假了,所以根本幾乎不會有招人。雖然大學生通常沒得選畢業時間,研究生的畢業時間通常不大固定,若在淡季的時間出來,是要有心理準備比較久的。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就是領域,由於博士生從入學到畢業通常需要個4, 5年,你很難知道4, 5年後外界最缺的是什麼領域,所以選對了,就發了,選錯了,就悶了像我同學博士唸的領域剛好是以前學校系上需要的,他在還沒有畢業以前就拿到了學校的聘書,這在現今教職一位難求的情況下,一個博士還沒畢業也沒有博士後經驗的人居然可以拿到教職,這真的等同於奇蹟,當然他是相當優秀的,但也不可否認他的領域對他找教職工作很有幫助。假如你的領域很受限,就只有固定幾家公司會有可能用你,若是她們剛好沒有招人的打算,你就是要等到她們開大門為止。

(2)   地利: 北美的公司通常都會有偏好雇用某些特定學校畢業生的傾向,而這些特定學校通常就是公司所在地附近的大學。比如說印第安納州的公司就會偏好雇用普渡或印第安納州立大學的學生,在德州奧斯汀的戴爾電腦總部就會超愛 UT Austin 的學生,這點在多倫多尤其明顯,絕大多數本地的公司主管和雇員都是從本地的學校畢業的,你可以看到一大堆人是從比較名不見經傳的社區學校畢業的,但卻很少看到有人是從其他省的加拿大一流大學,如麥基爾,卑詩大學或亞伯達大學畢業的。所以若是你找就讀學校附近的工作(可以擴大至同省或同州),錄用機會通常會比較大。此外在美國的外國人還會有簽證上面的問題,很多公司一聽到你需要辦簽證,就直接謝謝再連絡了,所以還會多造成一層的障礙

(3)   人和:簡單的說,就是人脈。其實找工作時,勞方和資方都是處在一種觀望的狀態,你害怕找到一個鳥老闆,老闆也害怕找到一個奧員工,這也是面試存在的原因,它讓兩者可以藉此得知彼此以後可不可以好相處,但面試時間通常不足以讓人看清楚,所以依舊存在個不確定性。因此若是有老闆信任的人推薦你,你的機會會大增,因為你已經通過了某種程度的篩選,這也是為何有人脈是很重要的。而其實人脈的定義,除了你本來就認識的人之外,它還可以推廣至指某種程度跟你有關係的人,比如說同校校友,同鄉鄉民,同國同胞之類的你不一定需要認識這個人之後,他才可以成為你的人脈。像我之前曾經有找過RIM(就是做黑苺機的公司啦~)的工作,但是我不大確定她們有沒有適合我的工作,結果有一天我發現RIM有一個主管也是普渡機械畢業的,便去聯絡他,想向他請教一些事情,本來想說互不認識,並不預期他一定會回應,結果他不但有回應,幫我解答一些問題外,還很熱心地說若是我有看到適合我的缺,他可以根據那個缺提供我一些意見,幫助我面試之類的相當佛心來著雖然我最後還是沒有在RIM看到合適的機會,但這個例子足以說明即便只是同校校友,他還是可以對你有很大的幫助從更廣的層面來看,比如之前說某些公司都會有偏好雇用某些特地學校的畢業生,扣除掉那些本地附近的學校外,她們通常都還是會有一些其他學校口袋名單,名單的建立通常都是來自於校友在該公司的卓越表現,若你去申請這些公司,機會也會比較大。所以可以看看有興趣的公司的主管或員工中,從你學校畢業的人有多少,若覺得比例不少的話,就趕快丟履歷過去吧!

3. 絕大多數的缺都是在被公告以前就被填滿了

同樣是根據美國人力資源部的調查,有高達85-90%的工作機會都是在還沒被公告出來之前就被填滿了,換句話說,在你根本還沒看到公告以前,這工作就已經沒了,而從加拿大就業中心所得到的資料也是差不多。那都是哪些人得到這些工作呢?答案很明顯地,都是經由內部員工介紹而得到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招人是要花錢和花HR人力的,尤其是需要張貼公告到大型求職網站的開銷並不是每家公司都願意負擔的,當然是想藉由內部員工介紹人,先看看這些人怎樣,不行才會去貼公告,這在小公司中尤其明顯。所以看到的缺都是剩下的,若只想藉由搜尋已公告的機會來找工作,會無形中喪失很多機會。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