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又是抱怨聽力的文章(我好像很常抱怨這件事.....). 記得我剛到美國念書的時候, 聽力並不是很好, 常常沒有辦法聽清楚別人在講甚麼, 總是需要別人重複或是講慢一點, 或是換句話說才能理解. 記得在北美看的第一部電影是哈利波特, 由於英國人講話的用詞和腔調與美國大相逕庭(尤其是用詞或是對同樣一件事會用很不同的說法去描述), 即便我當時已經在美國待了一個學期, 日常生活還算可以應付, 自以為應該準備好可以看沒有字幕的電影, 誰知還是很多地方看得霧煞煞. 又過了一個學期後, 我又再去看了一部電影, 這次感覺就好多了,相對於前一部, 我更能掌握劇情的發展, 以及更能理解主角和其他角色之間的互動, 頓時有英文聽力進步的感覺. 對了, 我看的第二部是 金剛.........

事實上是問題並沒有被解決, 還是有無法理解其他人在講甚麼的狀況. 我跟在同辦公室的印度人聊到這種情況, 他說他剛來的時候也有同樣的情況, 不過他說大概要5年才真正地比較能掌握狀況(他當時已經來了6年了). 我心想如果連英文幾乎算半母語的印度人都有此感慨,那也許我應該要更有耐心, 多給自己一些時間. 現在我來北美已經超過5年了, 我果然更能理解狀況了, 就是超過5年, 聽力就不會再進步了的狀況!!!

也許這樣說是有些極端, 長年累月總是還是有所增長, 但是增長的速度相當之慢, 所以幾乎可以忽略...其實聽不懂的原因有很多種, 有因為速度太快而不懂,有因為腔調而不懂, 有因為單字而不懂, 也有因為表達方式而不懂. 剛來的人多是因為速度或腔調而不懂,不過這幾項相對容易藉用時間去習慣而克服, 尤其在加拿大的這幾年聽到太多怪腔怪調的英文, 腔調對我而言不是甚麼大問題(除了部分印度人外...). 我覺得表達方式和單字倒比較容易讓我困惑, 表達方式指的就是類似像俚語和個人習慣或文化上特有的表達法. 對俚語部分會有困難這點應該不難理解, 畢竟沒聽過就是不會知道甚麼意思, 但是後者我很難找到適合的例子來說明. 有些人就是會自己發明一些詞彙或是用法, 要跟他多講幾次才比較能猜出他的那個詞彙是甚麼意思. 另外就是因為這裡(多倫多)有50%的人口都不是在加拿大出生的,而這些人當中絕大多數都不是以英文為母語, 所以當他們說英文的時候, 會把他們母語才有的表達方式在講英文時講出來, 注意他們並沒有犯任何文法上的錯誤, 純粹只是從沒聽過有人用英文這樣講, 這有時會很難懂, 因為有些時候那些講法有其文化背景內涵在, 若不了解他們的背景文化, 是很容易感到困惑的. 我一時無法舉出聽過的例子,但可以用另外一個假想的例子說明. 比如說假設我們把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多" 這句話直接用英文對一個外國人講, 他可能只會以為你在暗示你有可能有高血壓....

會寫這種文章通常都是有感而發. 我最近常需要跟一位爾先生連絡, 爾先生基本上算是英文母語人士, 所以沒有腔調上的問題, 但他講話時常常嘴巴沒有張很開, 聽起來總是有糊成一團的感覺, 而且他講話速度又很快(單純的快其實沒有問題,但糊加快真得很難懂), 再加上他很愛用自己發明的表達法, 在電話中常常讓我鴨子聽雷, 不曉得他在講甚麼鬼...扯個題外話, 我的手機公司有提供一個服務, 就是當有人留言給我的時候, 系統會自動去作語音辨識, 把他的留言轉成文字, 用訊息傳給我. 其實我還蠻喜歡這個功能的, 因為我不用再經由打到語音信箱這個程序, 而可以直接看到訊息內容, 雖然系統無法100%成功地辨識, 但是幾乎都有8.9成以上的辨識率. 但是爾先生是唯一一位能在我語音信箱留言後, 讓我收到 "系統無法辨識語音留言" 訊息的人, 當我打進語音信箱聽完留言後, 我也相當同意語音系統的看法.......所以看來我的聽力只跟語音辨識系統一樣而已, ㄜ...真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