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要保持適當的距離", 這句話無論在字面上或是延伸意義上都是相當適用的, 走路如果靠太近, 只要前面的人稍微停下來,後面緊跟的人就會很容易整個撞上去; 人與人互動過於親近與頻繁, 有時也會讓人相當窒息而受不了....只是"怎樣才算是適當"的確是很見仁見智的事,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於何謂適當距離的定義是相當不一樣的.

 

之前看電視有過一個單元就是在探討"不同文化對何謂人與人之間的適當距離"有何不同(著重在字面意義的距離), 由於加拿大是個相當多元的國家, 居民的成長背景都相當不同, 雖然現在同樣都住在加拿大, 但之前的成長環境對所謂"適當距離"的認知還是有很大的影響. 節目主持人在路上隨機挑一些路人跟他們問路或是交談, 在談話的過程中, 他會故意越靠越近, 看他們何時開始會覺得或出現有些不大舒服的表情或舉止, 結果發現其實真的有差, 而且還差蠻多的, 有的人只要比一開始的距離再近一點, 就會開始有閃躲的狀態, 但有人一直到主持人靠到非常近了還是一副常態沒有甚麼特別的反應. 測試完之後主持人就會跟路人解釋他剛剛在幹啥, 並順便問問路人的背景想找出關聯性, 結果發現本地土生土長的人多半需要比較長的適當距離, 而且他們的防衛性比較明顯, 而從比較擁擠的國家來的人(絕大多數亞洲國家...)則可以接受比較近的距離還不會有不適感, 像他測試的路人當中可以靠最近的就是一個印度人, 而那個印度人甚至沒有注意到"主持人其實靠很近"這件事, 聽完主持人解釋這個測試後, 他竟然還說"其實你還可以更靠近一點...."這個發現當然很合理, 若本來就是在一個擁擠的環境下成長, 當然很習慣其他人跟自己靠很近這件事, 不過當真的看到例子顯示出差異時, 還是相當有趣的.


我自己的經驗也是如此, 我個人覺得在北美成長的人會需要特別大的適當距離, 當然還是因為北美的人都很爽, 有的是空間..... 一般而言亞洲人是跟我差不多, 而中東和印度人則是會相對比較近, 有時後我甚至還會有臉貼臉的感覺....歐洲人的樣本數不多, 但感覺頂多需要比亞洲人遠一點, 並沒有像北美如此誇張, 為何說誇張呢? 記得剛到美國, 我在逛超市的時候, 常常會遇到讓人相當困惑的情況, 有在美國超市沃爾瑪買過東西的人都知道, 美國超市都很大, 走道相對於台灣都寬的跟什麼一樣, 就算兩個人在同一個走道從不同方向走近, "擦身而過"時其實中間的距離都還可以容納一個人站在那, 可是我每次遇到這樣的狀況時, 另外一個人都會跟我說 "excuse me", 更多時後是明明就隔了快3公尺遠, 她也跟我說 "excuse me", 一開始的時候我都不曉得他們是在跟誰講話, 我甚至以為他們卡到陰了.....因為那個距離實在是太遠了, 一直到在美國待了好一段時間才確定他們是在跟我說....來到加拿大後, 也是有類似的情況, 但通常都是發生在停車場, 有發生在朋友也有在自己身上, 就是常常倒車開車出來的時候, 我們明明就覺得車子離人很遠(而且車子還是慢慢開), 但是那人就會對我們破口大罵, 原因就是因為她覺得我們靠她太近了....我覺得這應該就是因為對距離的認知不同造成的...其實我不大確定中東的居住環境擁擠程度跟台灣比起來如何, 但是我記得以前實驗室有個黎巴嫩來的女生, 每次跟她講話的時候她會離我很近, 有時後還真讓人有些害羞~~ XD

為何會突然想到這個呢? 主要就是因為我有一個印度同事和一個韓國同事, 我們3人中午的時候會一起去熱便當, 在等候熱便當的時候, 我通常是不大講話的, 所以主要是印度同事和韓國同事在講話, 我就會發現印度同事通常講沒幾句, 就會向韓國同事走近一步, 而當他走近了兩步後, 韓國同事就會因為覺得印度同事靠太近, 自然而然地往後退一步, 所以在等候熱便當的過程中, 我會發現他們兩人會從我視野的某一邊逐漸平移到視野的另外一邊(我都沒有動), 尤其是假如我低頭滑手機幾分鐘後再把頭抬起來看他們時, 這個變化會尤其明顯, 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件事, 但我每次看到他們又平移了都會很想笑(這大概也是我故意不講話的原因之一.....), 好在熱便當不用太久, 所以他們不用講太久的話, 不然多大的空間都不夠他們講話(當然, 他們還是可以用繞圈圈的方式啦....)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