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國家政府層面的差異,民眾個人層面歐美和亞洲之間的差異應該只會更大,這也會對防疫成果產生影響。我個人覺得大概可以用對「自我」和「人權」(我這裡的人權是指所有人的人權,不只我的也包括他人的人權,包括基本人權如隱私遷徙之類的)這兩樣東西的重視程度來區分。相對於亞洲,北美對於「自我」和「人權」比較重視,對美國而言,我甚至有時覺得有些人對「自我」的重視可能更高於「人權」(就是所謂的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我哪管其他人啊),這並不是指亞洲人不重視,純粹是相對性的問題,而東亞區(我只確定東亞區是這樣,說不定全亞洲都是)的民眾還會多了「大我」和「小我」的糾結,在我們的教育中,總是會不斷地暗示我們「大我」比「小我」更重要,所以我們東亞人其實比較容易被說服去拋棄「自我」的那一部分,只要是為了大家好。

這個差異就會在防疫時反應在很多措施的執行上,歐美人很容易會覺得政府要求你做這個做那個很討厭,我明明就沒事為何還要我待在家,其他人有事與我何干,我要好好過我的日子,為何要為其他人負責?就算曉以大義,好像接收有限,或是需要花更大的心力。印象比較深的就是在義大利大爆炸前夕,政府已經發現事態嚴重性了,要求取消接下來所有大型的慶典,結果只引起一堆民眾上街抗議,說不要因為小小的病毒影響我的生活,雖然無法證實,但群眾遊行相信也助長了火勢,一炸不可收拾。而這種「抗議影響我日常生活」的遊行,直到今天這種狀況了,美國和加拿大許多地方都還可以看得到,即便我來北美十幾年了,我還是很難接受這些人的想法。此外,北美人對於「人權」也相對龜毛,所以加拿大政府要經由宣布緊急狀態,才可以執行要求有病者在家隔離的命令,也很難再做更多,所以遇到皮皮的人,有時候好像也不大能怎麼辦。在台灣因為大家對於「大我」的重視,遇到違規的人很容易會用群眾指責的方式去制止,違規者的生活也會因此大受影響,所以大家會比較乖(雖然我並不喜歡這種文化),這種事在北美就比較不大會發生,很多人看到了也不會說。加上亞洲可能對於「人權」不被侵犯的要求較低,所以政府可以用更多的方法控制,比如說新聞有提到新加坡廣設攝影機監視應該要被居家隔離人是否離開家,某個國家有用電子腳鐐(是不是也是新加坡?)確保人有在家隔離,而中國就直接在你家門口上封條了,台灣會用手機傳簡訊提醒有跟與已確診的人拜訪過同樣地方的民眾之類的。其實台灣的例子已經暗示說個人的行蹤資訊是可以被政府掌握的,在這個情況下其實有點灰色地帶了,但若以北美的標準而言,在你未同意的情況下,這可以被當作是隱私受到侵犯的例子,不過好像大多數媒體都沒有提到這個部分,也許其實大部分的台灣人也不覺得這有怎樣吧?

另外一個歐美與亞洲天與地的差別就是對戴口罩的態度,至少就我所看得的資訊而言,亞洲人(特指中韓日台等東亞區)對於戴口罩出門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以前在台北時空氣常常不好,加上冬天的溼冷很容易誘發鼻子過敏,騎機車戴口罩是我每天必做的事情,很多人也都是如此,有些人戴口罩為了防曬,有些人戴口罩是為了遮嘴角的青春痘或是臉上剛生的疤,甚至有些人純粹是因為戴口罩比較好看...戴口罩對於台灣人而言,基本上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涵在內,加上17年前的SARS餘悸猶存,為了防止同類型的病毒,戴口罩是再天經地義不過的事了。但同樣這件事對歐美人士就完完全全不同了,他們似乎對戴口罩有非常強烈的負面觀感,戴口罩 = 有病,有病 = 應在家不要出來害人,「看!!那裡有人戴口罩出門,生病了還出來,是要讓我得病嗎?大家討伐他啊!!!」,平常時候不管他人的歐美人,突然間變得很愛多管閒事,這並非空穴來風,而是這段期間內(在加拿大大爆炸前)看到聽到很多洋人指責人戴口罩的故事,就算了解他們不懂世界上有很多人會因為其他的原因戴口罩,我還是很難懂為何他們會特別對戴口罩那麼反感。而歐美的CDC或是WHO一開始也說:「喔,戴口罩也沒什麼用啦,不要戴啦,越戴越差啦」,進而助長了洋人對口罩的反感,可是我實在無法認同他們提出的原因,他們的論點都是 (1) 一般口罩無法完全擋住病毒,因為病毒太小,除非醫療用或是N95,但是你不應該用; (2) 戴了口罩會讓人有錯誤的安全感,進而做一些不安全的事增加感染機會。

這第二點基本上有點莫名其妙,你怎麼可以假設別人會怎麼想,然後用想像的情境去否定?這應該不是經由嚴謹的科學研究出來的結果吧?我同意口罩可能不是最有效的防護,但是有防護還是比沒有防護來得好啊,尤其是我們面對的是一個超高傳染性的病毒,就算口罩只能讓傳染係數降個0.1,但病毒傳染是指數型增加,那一開始僅僅的0.1在好幾代的傳播後影響可大了。而且一開始研究的重點都是在於口罩能不能保護你,但今天這個病毒可以有高達二分之一的機會是無症狀帶原者,在絕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帶原者的情況下,重點反而應該是口罩能不能避免你傳染給別人。歐美的防疫重點除了洗手之外就是重視社交距離,理由就是因為呼吸說話或噴嚏飛沫只能飛一定距離,所以超過這個距離就會比較安全,然後訂下2公尺這個距離,然後最近又有研究說其實有些時候應該要更遠,因為戶外有風啊或是室內有空調之類的,噴嚏會飛比較遠,所以應該要保持4公尺6公尺或是10公尺之類的。但這些研究都是基於沒有任何防護的情況下最糟的情境(打噴嚏),我覺得這有點搞錯重點,因為社交距離有時是很難一直保持的,假如噴嚏會飛很遠,那應該是要想辦法縮短噴嚏飛的距離啊,這時就是口罩發揮的時機了。個人認為噴嚏可以飛很遠是因為當噴嚏從鼻孔噴出時速度是很快的,在沒有任何阻力下當然可以飛很遠,但也不是整坨都飛很遠,一開始病毒也是附在比較大坨鼻涕上,由於擴散和重力所附著鼻涕團隨距離而越來越小,病毒濃度終究達到臨界值以下,這大概是他們訂定幾公尺的標準。雖然以孔徑尺寸而言口罩無法過濾掉病毒,但是可以擋下絕大多數的鼻涕團,而附著在鼻涕團上的病毒也會被擋住,即便還是會有較小的飛沫會衝出重圍,但由於口罩的流體阻力,會使速度大幅減少,自然減少可傳播距離,加上正確配戴的口罩應該可以改變飛沫噴射的方向性,從直射變成散射,也可以某種程度減少傳播距離,所以就算是一般的口罩對減少感染他人的機會還是真的有用,尤其是噴嚏方和接受方都有戴口罩的話,比保持個幾公尺有用多了...最近有看到新聞提到一些日本和德國的研究證實口罩在此方面的功用,這結果也逐漸被採納,好在現在各大主要CDC和WHO都改變他們對口罩使用的說法,只是浪費了好多的時間,讓病毒得以累積很大的傳染動能,而且這一開始給人的印象更加強化了歐美人對口罩的負面觀感,不曉得現在還聽不聽得進去。我甚至覺得一開始的說法基本上就是出自於內心潛意識對口罩的厭惡,所以整個都偏了而不自知,疫情前段時我也超常看到其他亞洲人在論壇上談及為何洋人那麼抗拒戴口罩這件事,身為亞洲人,真的不懂。

不過最近看到網路上有人似乎突破了盲點,也許是因為戴口罩讓洋人聯想到蒙面,而蒙面會聯想到壞人或是恐怖份子,所以才會在潛意識間有那麼強的負面聯想。雖然歐美的著名正義英雄也是有蒙面,但是是蒙上半面,比如說蝙蝠俠閃電俠或是美國隊長:

 

蝙蝠俠.jpg

flash.jpg

Captain-America-Marvel-HD-Desktop-Wallpaper-For-PC-Tablet-And-Mobile-1920x1200-915x515.jpg

 

而反派若是蒙面就是蒙下半面,如蝙蝠俠裡的班恩和美國隊長裡的酷寒戰士:

 

Bane.jpg

酷寒戰士.jpg

 

就連明明是忍者的忍者龜,蒙面也是蒙上半面。

 

忍者龜.png

 

同樣是忍者的反派許瑞德,誒?怎麼就又蒙下半面了呢?

許瑞德2.jpg

 

所以我覺得漫威或是DC應該要推出一些蒙下半面的英雄幫助歐美人士矯正這偏激的刻板印象,又或者是好萊塢可以引進外國一些蒙下半面的英雄,比如說.....瘋狂假面?

 

瘋狂假面.jpg

 

好像有點扯多了,最後我想提另一個造成歐美亞防疫成果差異的原因,應該也就是因為17年前的 SARS讓亞洲國家有深刻的體悟,並從中痛定思痛,規劃應變措施,台灣顯然是有記得教訓。咦?等一下,加拿大當年不也很慘嗎?災情僅次於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那為何這次還....?唉,提這點還真是令人心酸啊...

值得一提就是到目前為止台灣這次的表現真的很不錯,記得在我們公司關門之前我還驕傲地跟我同事說現在全球最安全的地方大概就是台灣了吧。政府也有掌握這個機會盡量對外宣傳,希望宣揚台灣經驗幫助各國,只是老實說我覺得台灣防疫的經驗現階段可能很難直接套用在其他國家上,主要是因為台灣防得很成功,案例太少了,對動輒好幾萬例子的其他各國而言,很多方法應該很難通用,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國情文化制度上的差異,可能只能淪為參考而無法照做。比如說台灣很成功的一項是用大數據,分析入出境和健保卡的資料來篩檢出可能會確診的對象,及早偵測隔離治療。這在加拿大應該是行不通的,因為加拿大出境是沒有記錄,而且我相信健保資料和入境資料是分開來的,無法連結,此外加拿大看醫生很沒效率,若是感覺身體不舒服,第一件事根本不會想去看醫生,因為那只是讓自己活受罪浪費時間而已,所以就算資料連結了,也可能因為就醫率太低,根本分析不出什麼東西來。

以上是我個人覺得比較大層面,可能可以解釋歐美亞防疫成果的原因,當然,若真要列舉,應該是很難講完的,我也只是挑我覺得我比較想講的部分,純粹個人意見,即便如此對我而言也已經是很長的文章了。探索原因只是一個起頭,其實比較重要的,應該是要藉由探索原因後的心得,想想這次疫情會對我們之後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還是留到下一篇再說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