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對每個人生活的衝擊和影響當然與每個人特有的狀況條件有關,所以不同的人所受的影響當然也會不同,但有一點應該是大多數的人都會有所感受的-就是工作的屬性決定了你能以怎樣的經濟狀況度過漫長的封城。假如你的工作是需要去拜訪不同的人或地方(比如銷售員和房仲),或是你的工作是必須要親身蒞臨一個場所(比如說工廠作業員或是托兒所所老師),或是你是成千上萬小型店面老闆之一,你大概有很大的機會是要以失業或無收入度過這段時光。我們很幸運,兩人的工作都是可以在家工作的類型,所以我們的公司還是可以營運,不過由於我的公司還是算是製造業,所以工廠部分的人還是受到很大的影響,公司也決定採用無薪假度過這個衝擊,今年所有人現砍一成的薪水,不過在這種時機還有工作可以做有錢可以拿,怎樣都還是值得慶幸的事。以前只會覺得各個工作有其利與弊,也很難真正去比較哪個工作比較好或比較壞,從沒預想過會有像今天這種狀況發生,在這波疫情受到衝擊而失業的人中,大概也很少人之前會意識到他們的工作穩定性可以如此輕易地被影響吧。

個人之外,這應該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讓所有的公司好好檢視思考自己公司有沒有最佳化或系統化流程,會不會太仰賴人為的介入,是不是真的需要雇那麼多人才能達到目標,思考是不是一定得要員工來公司才能達到需要的產出,說不定會有公司反而因此發展出更有效率的運作模式。許多公司在疫情之前就有在鼓勵員工在家工作,主要是因為公司可因此節省很多固定開銷如辦公室租金冷暖氣網路之類的,只要能夠有好的配套措施確保員工有達到預期的產出即可,所以這些公司受影響應該最小。我們的工作內容雖然是可以在家工作,但我們公司一向並不是很鼓勵員工在家工作,所以這次封城當所有員工都在家工作時,我們公司的VPN竟然因為流量太大而無法負荷,花了好幾天升級並要求大家做一些特別的措施減少流量,過了一兩個星期基礎設施才比較穩定,雖然現在還是偶爾會有連線速度太慢的問題,但原則上沒有大礙。我就很好奇了,既然現在基礎設施上來了,假如這段期間內沒看到什麼問題,會不會之後公司反而會覺得要大家在家工作是件好事呢?這突來的疫情也帶起了不少產業,比如說線上會議或是食物外送服務之類的,也應該帶起來一些以前可能從沒有想過的產業,不曉得他們的榮景在疫情過後是否能持續,套一句我同事很常講的話,有沒有可能趁這一波找到什麼好的投資標的物大賺一筆呢?

假如想更多的話,說不定很多公司在此之後決定永久改變員工的上班型態,要求所有人乾脆以後都在家工作好了,同時虛擬實境的產業大旺,有大量的 teleconferencing robot (如下圖)讓各公司使用 ,完全省去人去公司的必要(這個機器人是可以遠端遙控自由行走的),需要去公司的人只要排隊預約登入機器人就可以了。加上網購業和零售業可能在這次疫情中的經驗學習到如何更進一步地改善logistics,可以擴大服務網絡,縮短宅配時間和讓更多的東西可以網購(比如以前比較少見的新鮮蔬果類網購)。以上兩點的突破有可能可以從此改變人們對居住地點的考量,在我溫哥島遊記的後記中,我有感嘆到大部分的人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辦法完全按個人偏好選擇住所,小時候是看爸媽住哪就住哪,工作後是看工作在哪就住哪,退休後通常也會因為熟悉工作時的居著地點而選擇繼續留在那,有些人則還可能是看小孩住哪而去住哪。假如我們不再需要進公司上班,我們是不是就可以選擇去住不同的城市了呢?假如網購宅配可以比今天可及程度更上一層樓的話,我們是不是住在鄉下郊區就跟著在市區是一樣了呢?所以也許我們終於可以有機會選擇自己要住哪裡,不再受到這些侷限,人可以住在安省但是在亞省工作,又或是住在紐省但是在魁省工作,假如真是這樣的話,也許我就有機會搬到溫哥華去住,享受BC省的好天氣和美麗的自然風光,而不用擔心找不到工作了(不過我就買不起房子了...)~

undefined

有鑒於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加拿大也不愧福利國家的頭銜開始大撒幣,除了基本的延遲報稅期限和對公司的報稅優惠外,一開始對因為疫情失去工作的人發放為期4個月,一個月二千加幣的補助金,後來又擴大範圍,只要月收入一千以下的人都可以申請補助金,而補助金的申請和發放也是破天荒的快速,申請時只要回答幾個問題,據說從頭到尾花不到五分鐘,而錢一兩個星期就會發送到你的戶頭,不可思議地有效率。而最近又加入留學生到補助範圍,ㄧ個月可以領1250加幣,一樣可以領四個月,目前看情況也許還算陸陸續續有新的補助方法出爐。我的同事剛好有不少朋友因此受惠,有些人甚至還很高興地說這比他們平常的收入都還要高呢!

我基本上是支持這些福利措施,畢竟很多人是真的需要這些幫助(假如忽略有很多人會盜領的清況下),而這些補助金可以讓人更心安地在家隔離避免想東想西地要出來工作賺生活費,對於疫情是有正面幫助的。但同時不可否認地,這些福利措施對像我這種定義上為中產實則低產階級的人通常壞處多於好處,首先是我根本拿不到這些補助,但我一樣會因為疫情而收入減少,這都還是小事,比較大的影響是在日後政府要如何補回這些發出去的錢?這並不是一筆小錢,當然是靠著暫停或延後既定的建設或政策,並且日後靠增稅來補足資金漏洞。而一旦增稅,最慘的當然就是領固定收入的中產階級,因為有別於自僱者(通常也是這次補助的主要受益者)或是有錢人有很多減稅的方式或是撇步,我們沒有什麼方式可以避開這些稅,所以我們也是補足這資金漏洞的主要貢獻者。想起來其實是有點心酸的,但這就是社會福利國家運作的方式,真的只能用「做功德」來安慰自己...

對我這種亞洲長大現在在所謂高度發展先進歐美國家居住的人而言,這次疫情應該也帶來了一些價值觀的衝擊。像上一篇提到北美社會重視「自我」「人權」「自由」的概念,這在承平之時當然是無庸置疑的優點,不過在這種災難情境下,要如何平衡顯然是個很大的考驗。如同前述對這些想法的差異會造就歐美亞在一開始的防疫手段上的差異,若是可以指數化防疫成果(考慮人口密集度,花多少天讓病例增長曲線趨平,和其它一些可定量化的指標之類的),我想應該會發現採用「限制性」或是「侵權性」越高手段的國家,得分大概也越高,中國應該會是這個評比下的第一名,歐美國家大概只能敬陪末座了,當然這不是說我們就應該跟中國採取一樣激烈的手段,而是思考如何達成一種平衡,並非死抓著「人權」「自由」不放。北美近日來越演越烈的民眾上街抗議政府封城,主要也是因為認為政府的封城措施違背了上面三個概念,剝奪了他們的權益,但明明共識就是不封城日子照舊的話,會讓更多高風險的人死亡,也會讓一線的醫療人員深陷更大的危機當中,為了你個人的人權和自由,犧牲了別人的生存權,好像並不合理吧?不過在此同時若是說對「人權」「自由」的重視是可以視情況鬆綁的話,到底又是誰可以去決定這件事呢?

(註:也許有部分抗議人的訴求是因為封城沒有得工作,生活過不下去,不過就媒體報導和新聞畫面看來,需要工作賺錢生活的訴求佔整體抗議的比重很小,主要還是不想被管,而這還是指在美國的抗議者,加拿大的抗議者根本不能把沒錢當理由,純粹不想被管。)

之所以說對像我這類人價值觀有所衝擊,主要是因為我們人身在歐美社會,但思想大致還是偏亞洲,雖然可以了解歐美和亞洲社會的差異,但對歐美防疫成效不佳依舊深感無力,同時帶有在地亞洲人對歐美在防疫這件事上「恨鐵不成鋼」的無奈,所以這件事會促使我們去思考一些價值觀的問題。比如說我們會選擇離鄉背井留在北美,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原因,但大致上也是認同北美是個高度發展的國家,也認同社會對「人權」「自由」價值觀的重視,在這裡生活可以帶給我們在原生國家想要卻得不到的東西。但這次事件大家傳統印象中所謂比較落後的亞洲國家表現突出,許多亞洲國家領導人在決策行動上比歐美領導人有遠見,對事態的判斷也比較客觀,而政府公衛體系應對疫情上也比較有效率,反倒是很多傳統印象中的歐美強國被疫情打得七零八落,讓很多人改觀,輕則讓我們因為原生國家的表現優異而對自己更有自信,重則會讓有些人思考留在歐美國家的抉擇,像我同事就跟我說,他有一些也是移民過來的朋友,對這次疫情加拿大政府的表現相當失望,他們考慮在疫情穩定下來後回流原來的國家。雖然我覺得他們是說說的機會比較大,但這整件事的確會讓人有「我是不是有什麼地方搞錯了嗎?」的想法。

從目前的形勢看來,要仰望歐美擋住克制住病毒的擴散已經是沒有希望了,現在這個病毒已經長驅直入非洲,應該是再也擋不了了。不大可能會像當年的SARS一樣,肆虐幾個月後自行消失。更糟的是,明明疫情就還沒穩定,美國就受不了經濟的損失準備復工了,一旦美國開工,加拿大可能就會準備跟進了,至少魁省現在就決定一兩個星期後復工了,狀況只會更糟(說好的人命健康優先呢?),不禁讓我想到之前郭台銘選總統時曾提要把「癌症變成流感」的願景,現在歐美倒是把「流感變成癌症」了...由於疫苗的開發至少還要一年半到兩年的期間,所以可能還有很一陣子才會有辦法壓下來(而且是在假設它有效的情況下...),目前的發展狀況令人擔憂,我反而會想會不會在疫苗成功研發之前全世界都淪陷了,然後達到了「群體免疫」,所以各大生藥公司決定不生產疫苗了,因為沒有賺頭。結果台灣反而因為防疫得太好,沒有台灣人有抗體,而所有外國人可能身上都會帶有少量的病毒,對台灣人還是有威脅性,台灣只好從此與世隔絕,無法加入國際組織,無法參與國際事務...(咦!?)

想不到我本來只是想抒發一下的,竟然一口氣寫了這麼多。感覺好像已經經歷了很多,但事實上疫情的發展可能連上半場都還沒演完,對人類的影響才剛剛開始,只能有點無力地說希望明天會更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