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看電影, 電影是我很多生活靈感的來源, 除了看電影的當下有與現實脫節的放鬆感之外, 之後回味電影情節來反思現實的趣味更是讓我樂此不疲, 以前有段時間一個一星期至少看一部電影, 那個時期有好多有趣的想法, 部落格文章也相對多很多而且內容相對多元, 但開始工作了小孩出生後時間越來越少, 在現在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半年都看不到一部, 連以往最適合趕電影進度的時機(回台灣飛機上的電影節目)都必須要全副武裝全程戒備隨時與嬰兒博鬥, 根本不可能看電影, 難怪我部落格文章一直生不出來, 因為根本就生活無感, 能寫甚麼東西呢?(這理由找得真不錯!)
之前由於這樣太久感覺太悶了, 努力找了個機會在網路上看電影, 看了部我覺得頗有新意的電影 -- 異星入境 (Arrival). 電影描述有12座外星人建造的巨型太空船突然間進入了地球, 分別降落在地球上不同的國家/地方, 人們當然感到相當緊張害怕, 因為沒有人知道她們來幹嘛, 不過外星人倒是送出一些訊息, 但沒有人理解這些訊息, 於是美國軍方就找了在語言學研究首屈一指的女主角來幫忙, 希望她可以破解外星人的訊息, 了解她們來地球的目的. 雖然電影有些美中不足的地方, 比方電影裡女主角為了說服中國將軍, 她用中文講了一段只有將軍本人才會知道一段話(避免劇透, 所以我故意描述的有些模糊, 而且這句話的確有矛盾, 但是相當合乎電影的情節), 但是那中文說得實在是太恐怖了, 那將軍聽得懂才有鬼, 還有女主角如何得知那段話的情節有些怪, 男主角在電影中幾乎沒有甚麼有重大意義的戲份, 本來想說這好歹也是個有名到可以被觀眾認得的演員了, 怎麼戲分如此不重要, 幾乎讓我覺得沒有他也沒差的程度. 不過這電影是小說改編的, 也許小說裡的設定就是這樣, 也或許只是我太習慣以男主角為主導的電影了....
那我喜歡這電影的甚麼呢? 就是那有別於長久以來外星人來地球只會乒乒乓乓轟轟轟打大戰傳統的創新劇情, 還有片中提到很多關於語言學的東西讓我覺得很有趣. 比如說電影裡美國軍方希望女主角可以在幾天之內就翻譯出外星人的語言, 知道他們的目的, 並把我們的問題翻譯給她們, 但被女主角拒絕, 因為她認為語言的根本來自於思維的邏輯, 在沒有辦法了解對方是怎麼思考的情況下, 只求快速破解最終只會誤解, 更何況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物種, 所以她執意要求要從最基本的試探一步步慢慢地互動來逐漸建立一種信任後, 再來學習對方的語言, 之後才能真正溝通. 記得她提到了例子有包括"我"這個概念, 對人類而言, "我"是一個很理所當然的概念, 每一個個體都不同, 彼此能區分你我他, 每一個人都是按照她自己的意識(也就是"我"的意識)自由行動, 但假如今天外星人是以一種"集體意識"下的模式生存, 即便是不同的個體, 但各個體的想法意識都一致, 就不存在你我之分, "我"這個概念對她們就會非常困惑, 所以若你問這種外星人說:" 你來我們這邊要做甚麼?", 她只會覺得莫名其妙....細菌跟病毒也許就很類似這樣的狀況, 她們的行為是以群體的繁衍為目的, 個別細菌病毒細胞並不在意自己的存亡, 因為只要群體還在, 自己的基因就會被完全地複製繁衍, 所以沒有甚麼"我"這件事, 因為大家都是我, 我也是大家. 片中外星人文字也是相當有趣的, 她基本上是一個圓形, 所有的文字書寫沒有所謂的頭跟尾, 寫字有別於我們一筆一劃, 而是一次全寫完,而且還不是只是一個字, 而是一段話全部一次寫完, 正念反念都一樣. 片中的解釋是說人類的思考是循序漸進式, 所以我們的文字是一筆一筆來的, 句子當然也是如此, 但這外星人的思考邏輯是沒有時間先後順序這個概念, 所以所有的東西都是一次出來的, 不曉得這是不是適當的類比, 也許就像是QR碼一樣, 所有的資訊是以一種圖像的方式存在著, 個別像素不具意義, 只有整體看時才有意義..要能學習對方的語言, 唯有將自己的思考方式調整成跟對方一樣, 才有辦法迎刃而解, 這挑戰就在於即便人類的語言可以差異很大, 但人類思考的方式並沒有真得差很多, 所以我們學外語大部分的時候只是在學"語言轉換公式", 主要的難點是文化上的差異讓人無法理解某些概念, 但這外星人根本連想的方式都不一樣, 所以會更加困難...
總之, 電影裡有些細節的東西讓我覺得很有趣, 感覺上語言學似乎有一套研究未知語言的方法論, 讓語言學家在遇到一個前所未聞的語言時, 有比較系統化的方法去分析. 比較好奇的是, 語言學的理論真的是放諸四海皆通的嗎? 電影中是拿人類的語言方法去研究外星語言, 那可不可以拿這套去研究分析嬰兒說的話呢?如同下影片中的嬰兒語...
本嬰兒早已屆牙牙學語之齡, 但她語言發育進展似乎沒有很快, 也有可能是比較早進入牙牙學語階段, 總之她牙牙學語也好一陣子了. 一開始的時候只是嗯嗯啊啊, 根本無法判別她在講甚麼字, 但是語調就像是人在講話, 而她的神情也是若有其事, 只是沒有人可以聽懂她在說甚麼, 也無法聽出任何可辨識的音. 隨著年紀的增長(雖然是很小的增長...), 她比較能掌控說話, 開始有機會可以猜出她想說的話, 判別的基準主要還是音的相似性和場和的一致性, 但其實還是不容易. 我覺得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個原因應該是環境, 她白天去托兒所的時候, 托兒所當然是全英文, 晚上回到家我們盡量只跟她說中文, 考慮周六日全天中文的環境下, 她整體而言的語文環境中英文剛好是一比一, 所以可以假設他會想發中文或是英文的比例是50/50, 由於她還是無法發出完整的音, 而且還未必接近, 所以我們要猜她想說甚麼的時候, 要同時考慮中文和英文的可能性, 這猜謎的難度就更高了. 比如說她想從某處下來, 她是說"下簍"(這還好猜), 嬰兒圍巾她說"畢"(bibs) , 但水她卻是發"唯 唯", 我猜測她是想說water , 但是沒法發全又發不準, 所以這種的就很難猜了. 第二個原因是認知的問題, 有些時候我們跟嬰兒說簡單的句子, 來說明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事, 但所謂"接下來要做的事", 我們跟嬰兒的認知可能可以天差地遠. 比方說, 我會說" 小嬰兒啊, 我們來吃晚餐吧!", 然後我會走向嬰兒, 把她抱起來, 放進餐桌旁的高椅, 扣上安全帶, 我人坐下, 開始拿東西給她吃. 對她而言, 她只聽到了一句話, 但之後發生了這麼多事情, 她是要如何連接她聽到的東西跟發生的事情呢? 比如說她可能會把"來"跟我把她抱起來這件事做連接, 這樣就算以後她想要我抱她, 卻一直跟我講"來", 那我也無法知道她到底要做甚麼啊! 也因為如此, 雖然她好像可以說一些東西了, 但我們依舊摸不著頭緒, 只能看嬰兒在那生氣地跺腳...在更小的時候, 可能還會有更大的認知誤差, 比如說我猜嬰兒可能有"我"這個概念, 可以認知自己和別人的不同, 所以可以分別"你我", 但我不大確定是否可以分別你和她的不同? 比如說她一整天都只會看到爸爸和媽媽, 而我們兩人在他面前出現的時間是差不多的, 我們每次都會在他面前自我介紹是爸爸還是媽媽, 但她總是用同樣的詞稱呼我們兩個, 有一陣子我們兩個都是爸爸, 有一陣子我們兩個都被叫媽媽, 不禁讓我猜她會不會以為我們兩個人是同一個生命體, 這並不是說她覺得我們長得像, 她可以分別兩人長相的不同, 只是她覺得我們是同一個東西, 才會用一樣的稱謂稱呼我們....這個想法是有點奇怪啦,不過還是有跡可循的, 她小時候有次我們跟方大教授和她的小狗出去玩, 親戚甲抱著她, 方大教授抱著小狗, 三人一狗互相對望. 我們想說她難得看到小狗, 應該會很好奇, 誰知她跟小狗眼對眼後完全沒有任何的反應, 我們們很難去形容當時的觀察, 但我們感覺她好像看不出方大教授和小狗是兩個獨立的個體, 我們猜她可能以為小狗是方大教授身上的一部分,因為她反應就好像我們看到別人衣服上的圖案後, 不以為意的感覺...
第二個原因比較無法改變或是證實, 但是第一個環境原因的確影響很大. 今年初回台灣時, 我們住在親戚甲大哥在宜蘭的家, 回去之前她並沒有辦法發出甚麼可以被辨識的詞彙. 結果我們在宜蘭待短短的兩星期, 她就學會了好幾個詞彙, 我猜除了全中文的環境讓她沒有混淆之外, 由於家裡人變很多(多了我大舅一家人和岳母), 一堆人講中文頓時刺激爆表, 所以瞬間突飛猛進, 她學最好的詞是"下雨"(宜蘭一天到晚都在下雨.....)和"下樓"或"上樓"(我大舅家有四層樓, 常要爬上爬下). 結果回來加拿大後就又沒有進展了, 除了雙語容易混淆外, 由於我們沒甚麼朋友, 少有社交活動, 也不像住在風光明媚的加州的某貓一樣常有朋友來訪(我好像很愛提這點)., 所以又停滯了...不過她倒是很快就把"下雨"變成"下雪"了....此外依舊虎魯呼魯不知在說甚麼...
回到一開始說的, 我就很好奇倒底有沒有一套系統性的方法來解讀嬰兒們的語言呢? 如果有這麼一套方法可以幫家長破解嬰兒語, 相信可以大大減少嬰兒發飆的機會...不過換個角度想. 這樣會不會反而嬰兒就沒有動機去學人類的語言了, 也許我應該把重點放在"要嬰兒學人話", 而不是"我要懂嬰兒語"? 總之, 爸媽難為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