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溫哥華生活雜感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Oct 04 Fri 2024 07:28
  • 晨景

時間過得很快,從東岸搬到西岸也超過兩年了,逐漸習慣這裡不同的風土人情,就連剛來時最難適應的物價,也逐漸地接受它 習慣它 放棄它…. 就連以前每天走的密西沙加街道,在記憶中也逐漸模糊,不過這並不代表東岸的事物從此與我再無瓜葛,反而因為工作的關係,我一直「生活」在東岸。

由於當初搬來我們並沒有辭去東岸的工作,而是利用遠端工作的機會繼續工作,所以我所有的同事都還是在東岸,加上其實我們還是沒有認識很多本地的朋友,所以生活中絕大多數的社交對象還是處在東岸的人,反而變成我知道多倫多的401高速公路在擴建,卻不知道我們隔壁的城鎮在興建一條很大的跨海/河大橋,知道蒙特婁淹大水,多倫多下大雪,卻不知道溫哥華近郊有森林火災,知道多倫多市長因醜聞下台,卻不記得現在居住城市的市長叫什麼名字,我唯一掌握的本地消息只有何時有幾隻熊經過家門口這種小道消息….

  

也為了配合同事工作的時間,我們是按照東岸的時間在工作,由於東西岸時差三小時,這就表示我們每天早上五六點都得登錄到工作電腦開始工作。我從小到大就不是晨型人,早起對我不是很容易的事,本來想說人老了應該比較容易早起,結果兩年多過去了發現還是不大行…

早起上班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每天看日出,不知道是不是溫哥華在所處時區的位置相對極端的關係,我發現這裡的日出時間比東岸相對晚,有時候甚至到七點都還可以看日出,想想覺得很神奇,幸運的是我房間窗外的視野剛好沒有遮蔽可以看很遠,所以上班的時候可以有日出的美景盡收眼底,慰勞早起的痛苦😖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國多年來除了新冠疫情期間,幾乎都是以一年一度的頻率回台省親,不過今年是第一次在春天的時候回台,主要的原因是聖誕節期間的票價太貴(是兩倍錢!),和BC省學校的春假竟然長達兩個星期(安省魁省都只有一星期),所以利用小朋友們春假期間回台變成是不錯的選擇,只不過由於少了聖誕節新年期間公司本來就會關廠的先天條件,能回台的時間就會變比較短,算是最美中不足的地方。即便還算常回台,每次回台的心境和行程安排都不大一樣,自然也會有不盡相同的感觸。

過去幾年回台都會幾乎全程待在宜蘭的大舅子家,一來是因為大舅子家裡很大有足夠的空間,而且他有兩個年紀相仿的小孩,所以就表示不用擔心臨時需要什麼小孩子的東西,他那邊都有。只不過我們之前是只有一個小孩,現在有兩個,好像人會太多了,實在不好意思去打擾人家太久。所以這次就變成只有短暫拜訪,大部分的時間改成在台北找AIRBNB住,經由多方面的考量後,決定了一間在板橋新埔站正上方的AIRBNB。身為永和人,對板橋不會太陌生,但我小時候的印象總覺得板橋沒有永和熱鬧,但板橋在過去十幾二十年來發展迅速,現在繁華熱鬧程度跟永和比起來應該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永和應該還是比較擠),這點也在我們這次板橋住宿中深深體會,實在是太方便了!!短短一百公尺內有不勝枚舉的餐廳,超商和雜物百貨店,就連要看病也是走幾步就到了,基本上是無論做什麼事抬頭看都可以看到我們AIRBNB的大樓...住板橋另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親戚甲的姊姊和親戚乙也住板橋,離我們的AIRBNB走路不用十分鐘,變成一個星期去串門子好幾天,對於家裡鮮少有客人的小朋友們而言,應該是非常有趣的事。

   

 

 

對於久居國外的我,每次回台灣的時候都會有一種矛盾感,畢竟習慣了新的生活方式後,回頭看以前的生活方式就比較容易看到不同面向的東西。比如說在台灣非常方便,住宅區商業區是完全融合的,走下樓騎樓上什麼店面餐廳都有,但往往就是這些店面或餐廳不是有展示架就是會有座位放置在騎樓上,讓人走路很不方便,就算有些時候沒有擺東西,就會有一整排的機車擋路,很多時候騎樓間還會有階梯,更富挑戰性。尤其是有小孩以後更是有深刻的感受,在台灣我很難找到有地方可以讓我順利地推嬰兒車在騎樓走而且還可以順利走完全程的,所以很多時候得把嬰兒車推到馬路上去跟機車汽車爭道,險象環生不在話下。台灣有很多美食街邊小吃和源源不絕的手搖飲,但很多都是高澱粉高油炸和高含糖的食物,根本不適合常吃(或是其實根本不應該吃),但是又很好吃讓人想吃,每次都會內心糾結,只能不斷跟自己說一年才回來一次吃幾天沒有關係的,但不知不覺就會吃太多,有種飲鴆止渴自我戕害健康的感覺。

台灣的街景和加拿大顯然不同,不過對親戚戊而言,最吸引他注意的好像是路上那源源不絕的摩托車,剛到台灣沒幾天時,他會說:木頭!木頭!我要木頭!,一開始不知道他在說甚麼木頭,後來才知道他是在指摩托車,只是因為還不大會講話,所以把摩托車講成木頭,當然也有可能他是講英文(Moto,不過很難確定),對摩托車的興趣一直到回來都未減,到現在還是一天提好幾次要木頭.摩托車滿街跑的缺點之一就是街上無時無刻都充斥著噪音,對於一輩子都住在加拿大的親戚戊而言顯然很難接受,每次到稍微繁忙的街口時,親戚戊就會摀住耳朵並且說:大聲.

我們AIRBNB的主人是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台灣人,是直到疫情期間才回到台灣遠端工作,疫情結束過後決定留在台灣不回美國了才改作AIRBNB,跟他談話時,他竟然跟我們說他覺得台灣(應該是專指板橋)的環境非常適合養小孩(!?),主要的理由是有很多遊樂場和可以讓大人小孩同樂的餐廳,遊樂場的部分乍聽之下有些意外,不過在這兩個星期停留間,我發現板橋區兒童遊樂場的密度似乎的確是蠻高,假設不考慮這裡人口密度其實超高的情況下,的確是幾個路口就會有一個兒童遊樂場,這樣看來密度(遊樂場數量/單位面積)是比加拿大高(雖然以人均密度,遊樂場數量/人口,來看就沒法比了),但我還是很難覺得一個連帶小朋友走路都很難安全地好好走的環境是要如何適合養小孩?不過台灣的學校都有附營養午餐,那像這裡我們每天都在為明天要幫小孩帶什麼東西當午餐傷透腦筋(而且午餐還不能加熱的),而且學校上課時間夠長,不會像這裡七早八早下午不到三點就放學了,家長還要傷透腦筋要幫小孩安排什麼活動或是互相推托看誰可以上班開小差去接小孩,這樣感覺台灣似乎又很適合養小孩了(或是說很適合有小孩的家長?),總之,每次回去的所見所聞總是會讓我陷入無盡頭的胡思亂想。

對我們而言,帶小小孩回台灣最痛苦的地方莫過於搭飛機和調時差, 因為很顯然地, 我們沒有辦法讓他做調時差該做的事情. 我們飛回台灣的飛機起程時間是凌晨十二點半, 通常起飛後兩小時多後會上餐, 然後大概在一個小時之後才會熄燈, 也就是說要等到凌晨四點的時候才會有比較適合睡覺的環境. 對於小小孩而言, 機場是一個新鮮且充滿有趣東西的地方, 所以到機場後精神一直處在很亢奮的狀態,這個狀態會一直持續至少前述四點熄燈的時候, 所以我也得至少等到那個時候才能開始把小孩弄睡著.親戚丁已經過了那個混沌無法溝通的年紀,所以她可以自然而然地進入睡眠模式不需要我們擔心,但親戚戊可讓我們頭大了,因為他還不會自己去睡覺,而且在那種情況下,他會因為太累而不容易睡著(這大概是只有有小小孩的家長可以體會的痛苦),結果就爆炸了,在飛機上不斷地嚎啕歇斯底里般地大哭,試著帶他到處走,搖呀搖,各種方法都試過了還是沒有用,空姐也來幫忙分散注意力,但效果頗有限,我們成為平常新聞上可以看到的那種飛機上最吵的家庭,連我後座的乘客都在罵搞甚麼鬼,不過很遺憾地,我們就是沒有辦法,我還記得我好不容易讓他稍微安靜下來時,一個空姐走過說:加油!辛苦了!不過還有八個小時唷!....結果他全程在我身上和親戚甲身上一共應該睡不到兩小時,我們感覺這段航程苦撐了好久好久....回到台灣的前幾晚自然也是因為時差,晚上又哀又要睡不睡的,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很難調時差.回程時又會再面臨一樣的挑戰,班機一樣是凌晨起飛,不過這次他在機場就爆掉了,突然莫名其妙地抓狂大哭,引起不少路人側目圍觀,好在最後親戚甲有辦法讓他安定下來(話說親戚丁小時後遇到類似狀況時,我比較能安定她,不過同樣的方法對親戚戊無效),本來內心感到很挫賽,想到還沒上飛機就這樣了,上飛機要怎麼辦!?好在一來回程的起飛時間早一點, 然後上餐時間好像略早,而我比較早開始行動,再加上可能機上環境不如之前那麼新鮮了(畢竟兩個星期前才經歷過一樣的事),反而這次就順利多了,有辦法讓他睡著,而且保持睡著到下一次的上餐,非常合作且安靜,讓人鬆了一口氣(當然回家後一樣是要好幾天的調適).

這次回台的時間比往年短, 基本上全留給家人, 沒有去任何特別的地方, 除了感謝親戚甲姊姊和親戚乙有抽空幫忙帶小孩,讓我不用一打二之外,還要特別感謝自由人大鈎的幫忙,陪伴我們好幾天周間早上的行程幫忙看小孩,還帶我們去新的點玩.雖然以我們的狀況要到達他那個階段還有得等,不過看到他變身自由人以來培養了不少新的興趣,也不禁讓人好奇要是那天我也變成了自由人後,我要怎樣安排我的生活呢?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溫哥華一向是以優美的天然環境景觀名聞遐邇,這當然也是來自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靠山面海,加上境內高高低低起伏不平的地勢,擁有獨特的景觀,即便只是開在一般的市區路上,常常轉個彎就會有「哇!」的感覺,這跟在大多倫多區開車的路景差很多,雖然不是說多倫多的街景差,只是由於大多倫多區(甚至可說整個安省南部)地勢變化不大,周遭完全沒有山,開在路上除了人造景觀(房子街道...)和偶爾的地勢小變化,一般而言我不會覺得會看到什麼特別美的景觀(不過若沿著安大略湖邊開是有好一點)。由於溫哥華被群山圍繞,而且看起來都很近,所以開車時總可以看到在建築物後頭的山,山景會隨著天候變化有所不同,所以開車多了很多可以東看西看的樂趣,由於地形變化大,常常會有急下坡,但之後又會變成上坡或看到遠方的山,當沿下坡往下開時,往前看遠方山上的屋子時都會有種屋子在天上的那種錯覺感,讓我想到電影 「Inception」裡的視覺魔幻感,非常神奇有趣,下圖就是一些例子,不過Google 街景上的感覺還是會跟實際在車上看到的感覺有差。

 

 

溫哥華另外一個讓人注意到的就是這裡亞洲人的比例,雖然多倫多是個非常多元的城市(官方統計有50%的多倫多人都不是在加拿大出生的),亞洲人也不少,但就是因為「很多元」,所以亞洲人只是頻譜中的一部分,而溫哥華感覺上是亞洲人佔據「多元頻譜」中的大部分,所以即便我覺得多倫多亞洲人已經不少了,來到溫哥華時還是有點吃驚。而亞洲人口當中,我看到的主要還是華人和韓國人佔大多數,其中華人還遠大於韓國人(統計數字其實顯示菲律賓裔還比韓國多,不過我只知道我的房仲是菲律賓移民二三代,其他倒沒注意到菲律賓裔也不少),這從機場就可以觀察到,除了我看到一大堆亞裔面孔的機場服務人員外,就連機場告示除了英法文外,還可以看到中文緊鄰在旁,感覺中文就像是官方語言一樣。在這個人口比例下,很常看到亞洲相關的服務業,而亞洲文化雖然不可能取代主流文化,但他似乎已鑲嵌在溫哥華人們的生活中,比如到處可見的壽司店(很多溫哥華人不能三日離開壽司),或是在這地位等於一般超市的大統華超市(也就是說不是只有亞洲人會去,而是所有人都會去的超市),以及三不五時見到白人媽媽帶著小孩一邊喝珍奶一邊逛日本零售店,又或是可以在韓國超市看到辦會員卡的白人客戶等等。此外這裡比在多倫多容易遇到台灣人,種種而言對我們來說算是好事。不過這點並不在我們當初決定是否搬來溫哥華的考量之中,所以本來不是很在意,但後來想想,覺得對我們小孩而言,也許反而這才是最大的好處。

人其實是很視覺的動物,對世界和周遭環境的認知主要是來自長久不斷地視覺觀察,雖然我們不見得能記得每一次的觀察心得,但每一次的觀察都會不知不覺中在我們潛意識裡留下一些紀錄,這可能是大腦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讓人在之後若遇到類似情況時,有「東西」可以被快速提取來應變,而這些機制基本上是自然發生,我們無法操控的。雖然本意是在保護我們,但同時這也代表人永遠都不可能是「客觀」的,因為你深刻地受到個人之前經驗的影響,所以所處環境對人影響非常深遠,因為你無時無刻不在被所處的環境「訓練」和「同化」。所以若是所處環境可以讓自己感到正向,生活才會被「同化」得越來越好。

這裡亞洲人多,充斥在各個階層(包括領導階層)和各個領域,對一個在這長大的亞洲小孩而言,他不會覺得說亞洲人只能從事某些工作(比如數理相關),或是因為「沒有亞洲人當過領導人,所以亞洲人看起來不像領導人」也因此而不能當領導人(這種刻板印象在北美很常見),在個人發展引導上,「有前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不希望小孩被一些根本與個人能力無關的因素自我限制,而影響發揮。「亞洲人夠不夠多」其實也是很重要的,雖然亞洲人在溫哥華再怎麼多大概也不大可能變成多數族群(我指大溫哥華區,列治文亞洲人大概真的是多數..),但是這個族群應該有大到不會被歸類為「少數族群」。我個人是認為只要「少數」和「多數」的區分夠明顯,就自然會有二分化族群的後果,「少數」族群就會開始被貼上標籤,大家也會對「少數」族群開始有某種「期待」(或是成見),而「少數」族群就會開始有壓力必須要滿足社會期待,無法真正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因為隨時會擔心別人用異樣眼光看待。相反地,若是沒法很明顯地區分哪些是少數人哪些是多數人時,「成見」會比較難形成,比如對一個白人(或是任何人種)而言,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亞洲人夠多,而每個人的性格想法自然都不會一樣,他無法以一概全,自然很難會歸納出成見(當然有些人還是可以,不過那種就先另當別論了...)。所以在大溫哥華區亞洲人夠多的情況下,希望我的小孩不會覺得自己是「少數」,而因此放棄對事物的「主動權」。

另外一個是身份認同的問題,出國多年來遇到過不少ABC或是小留學生,或是以前在美國看到針對亞裔族群拍的紀錄片,有一些人會讓我感受到他們身份認同的問題。個人腦補可能是他們小時所處的環境中,亞洲人是絕對少數,而其他人看待他們時總是會先入為主地認定他們是「外國人」(不管他們實際上是不是),可能日常生活中時不時地因此而被欺負,所以他們不想「看起來」像是亞洲人,故意染髮或是戴瞳孔變色片,只跟白人來往,拒絕跟其他真的來自亞洲的亞洲人交朋友,想盡力地脫離「亞洲人」這個標籤,可是很遺憾地,在不認識他們的白人眼裡,他們依舊是會被當成外國人,而且真正亞洲人眼裡,他們也不會被當作自己人,所以這些ABC內心深處難免會有一種自己也不曉得自己是誰的困擾。這個議題實在太困難了,我只能希望所處的環境能夠提供足夠多元的機會,讓小童們以後可以自由自在地認定自己是有台灣淵源的加拿大人,而不會因此受到任何差別待遇。就好像一個台中長大到台北成家立業的人,他不需要糾結自己是台中人還是台北人一樣,他就是一個「台中長大到台北成家立業的人」。我希望這在溫哥華應該是可以達成的吧?

 

 

本來只是想隨便記錄一些初始印象,結果還是寫了一大堆,但是只要一直住下去,新的印象想法是會一直不斷產生,所以還是先就此打住了。整體而言,相比於加拿大天龍國的多倫多,溫哥華在資源方面是遠不及,這同時也意味著我們需要付出更多(時間或是金錢),目前都還算是在適應中,雖然感受到好像負面的東西比較多,但是我們應該要更著重於在新環境發掘新的機會和正面的東西,人生就是要不斷地善用所處的優勢才能過得更好。除此之外,我們覺得溫哥華與多倫多相比跟台灣像多了,除了自然環境跟台灣一樣有山有海,氣候溫暖多了,就連一天到晚下雨這點也跟台北(或是北台灣都算)很像,而且台灣人也多很多!我們在想也許當年紀變大時,內心「返鄉」或是「落葉歸根」的想法自然會越強烈,會想到一個跟故鄉很像的地方(假如回去不是一個選項的話),溫哥華剛好提供了一個兼顧「工作」和「思鄉」的環境,也許我們終究就是要搬來的吧!

 

本系列完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以前還在美國的時候,偶爾聽到人談及西岸東岸時,總是會聽到人說相對於東岸,西岸的人由於天氣比較好,個性會比較「陽光」,生活步調也會比較慢。來到加拿大後,直接比較東西岸的言論相對少聽到,我猜大概是因為加拿大的「東岸」有點難定義,這裡很多人提「東岸」,其實心裡想的應該是加拿大 Eastern Time Zone也就是美國東岸時區,這包括了安省魁省新布朗士維克,若是把代表的大城市多倫多和蒙特婁拿出來,的確是很可以跟美國東岸的紐約波士頓做聯想,但在東岸時區以東,還有大西洋時區的Nova Scotia愛德華王子島省和紐芬蘭時區的紐芬蘭,那裡才是真正加拿大地理的「東岸」,如果要把愛德華王子島的夏洛特和溫哥華島的維多利亞來比那邊步調比較快的話,還真是挺有挑戰性的...不過直接點名溫哥華和多倫多相比的話,網路上的評論看來是一面倒的覺得溫哥華步調比較慢。我們來了以後也是有感受到,除了辦很多事感覺到速度較慢效率較差外,就連同樣的連鎖超市在溫哥華的營業時間就是比在多倫多短(比較晚開門也比較早關門),步調慢雖然很多時候讓人很需要耐心,有些時候也是會有一些好處。比如我發現有些時候連收錢的速度都很慢,像之前我們家做地板整修,地板做好後一個多月地板商家就像消失了一樣,沒有跟我們收錢,但我因為要回台灣,所以主動跟他們聯繫說要付錢,不然我還真好奇他們會等多久才會來收錢,還有一次是去看牙醫,看完後他們說會先看我們保險給付多少,自付額的部分會之後再跟我們收,結果竟然過了兩個月後才用Email聯絡說還有要付錢的部分,但我們那時剛好在台灣,所以等到回來時(也就是過了三個月了)才有機會聯絡他們說要付錢,結果他們看了看,說:「喔,你們再過四個月後就會再回來檢查牙齒啦,到時候再付就好啦!」,聽完只讓我們瞠目結舌...

前面提到在美國時的「西岸天氣好」印象應該主要是來自於加州,溫暖陽光充足。溫哥華天氣相比於加拿大其他地方,由於緊鄰太平洋有海洋調節,氣候自然是比較溫暖的,這也是為什麼我需要搬來這裡的主因,不過若是跟加拿大人講溫哥華天氣好,得到的回應可能會很不一樣,除了加拿大人不大在乎冷之外,溫哥華暱稱 Raincouver,因為很常在下雨,來之前看網路上很多人形容是雨下到讓人得憂郁症的那種多,這倒是讓已經習慣多倫多三不五時萬里無雲好天氣(尤其是夏天,冬天有時即便超冷依舊外里無雲)的我有些憂慮,不過仔細查了天氣統計數據,發現其實整體感覺應該是跟台北很像,這裡下雨集中在冬天和春天,夏天好很多,而且數據顯示年雨量還不如台北多,雖然我很不喜歡台北冬天那種陰陰冷冷濕濕的感覺,不過至少我曾經在這種環境下長大也住了二十幾年,我想應該可以適應吧?我們來的時候是夏末,一直到初秋其實也沒有下什麼雨,的確進入秋末後就很常下雨,不過這下雨倒不是沒完沒了地一直下,而是會下下停停,也不大常一整天完全沒停地下,所以感覺比想像中好一些,尤其是對身為宜蘭人的親戚甲而言,這雨的下法跟宜蘭比差多了呢(我同意....)。不過天氣是看長期的,我們來此才幾個月,還需要時間觀察才行。有趣的是,這個冬天除了12月有下過幾場大雪(本地人都說是好幾年才會看到一次的那種大雪),之後的氣溫都在零上,跟以前在多倫多的秋天很像(多倫多秋天也會比較常下雨),讓我心裡一直有種「這秋天怎麼那麼久,冬天何時要來」的感覺...

 

待續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溫哥華和多倫多應該是加拿大對大部分的台灣人而言最有印象的城市了,而溫哥華的知名度可能還更勝多倫多,但實際上兩者城市規模相差頗大,像我之前住的密西沙加雖是大多倫多區僅次多倫多的第二大城,但人口70多萬,只有多倫多市的四分之一(多倫多市有快280萬),而溫哥華市只有60多萬,還比密西沙加少。若是比大都會區的人口,大多倫多區大約有660多萬人,大溫哥華區只有280多萬人,所以無論怎麼比溫哥華都比多倫多小得多。在搬來之前心裡的預期就是從大都市搬到小城市,更何況我是要搬到溫哥華郊區的更小城鎮,所以預期的是更疏鬆的住宅密度及可能要跑更遠才能買到東西,所以也許生活會比較不方便,從Google Map 上感覺商圈不多而且可能離住家也不算太近。不過搬來後才發現感覺很奇怪,首先住宅的密度其實沒有差太多,但是商圈卻比想像中近很多,而且是幾乎購買生活必須的商店都在住家開車僅10分鐘的範圍,反而比我在密西沙加時更方便,在密西沙加我到哪裡(吃飯買菜買其他東西)開車都要至少20分鐘,這讓我相當意外,尤其很多Google Map上看起來很遠的地方實際上很近,這時我才發現原來兩者在Google Map上顯示的比例尺是不一樣的,我早已習慣多倫多在地圖上顯示的比例,拿來看溫哥華區時就會有這種錯覺。拿個比較誇張的比喻,我以前在密西沙加要去大統華(加拿大最著名的華人連鎖超市)要開車25分鐘,韓國超市比較近,但也要快20分鐘,不過從現在我家開車25分鐘的範圍內大概有5家大統華和至少4家大型韓國超市,最近的大統華和韓國超市開車連10分鐘都不用,所以日常購物上省下超多時間,在日常生活便利性上,我反而感覺上像是從小城市搬到大城市。這可能是因為溫哥華區地小的關係,由於地小無法有很多人,所以城市規模不大,不過正由於地小,土地利用必須要比較有效率,所以商業區會跟住宅區更靠近,才會有這種更便利的感覺,不過若是要買比較特別的東西時,就可看出城市規模大的好處,因為選擇會多很多,而且安省是製造業的中心,很多產品製造商都是在大多倫多區,只要願意跑,貨比三家不是問題,這裡的選擇會少很多,有些東西可能還沒有比價的機會,所以要買非日常生活用品時,在這裡我要更仰賴網路購物,不過東西要過比較久才會到(密西沙加有超大Amazon倉儲,之前就算沒有Amazon prime的會員,常常也是會隔天就送到了)。

既然提到了買東西,就不能不提到讓我覺得衝擊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貴」!在考慮要不要搬來的時候,我有查一些給外派人員估算外派地跟出發地物價比較的網站,算是非常重要的參考,可以讓我大概知道兩地的物價差別。不同網站的結果其實都還一致,溫哥華的物價會比密西沙加高一點,但顯示沒有差很多,而從不少論壇看到的感覺(溫哥華與多倫多比),也是認為溫哥華物價是比較高的,但也是有不少人覺得差異不大,所以我搬來之前的理解是應該是有稍微貴一點,但是有可能會無感。誰知搬來後才發現感覺可大了!有別於一般人最常提的溫哥華高房價造成的高開銷,我反倒覺得溫哥華的房價與多倫多相比並沒有差很多,雖然溫哥華長年來都是加拿大房價的第一名,但是第二名的多倫多在過去十年來奮起直追,早已把差距縮小,在去年還是前年,多倫多的平均房價甚至還有高過溫哥華的時候。雖然兩者的房價都是非常貴,溫哥華也是有一大堆「這種房子也可以賣這種錢」的案例,但由於兩地差別真得不大,所以房價對我反而無感。但除此之外的差別就讓我相當有感了,一般店裡賣的食物雜貨的確是有貴一點,但差價是不算大,不過就我會買的東西而言,我還真的沒有看到比較便宜的,就算每一樣只差一點,買多後就會有差了!其次是水電費意外的貴,我所在城市的水費計算方式很奇怪,不是按照使用量計費的,而是市政府每戶指定每年繳交一個固定的水費,至於那水費的計算公式是個謎不得而知,但不按用量計費實在很奇怪,而且照我需要繳的費用來看,水費是我以前在密西沙加繳的3倍!!雖然密西沙加的水電的確是安省前幾名便宜的,但這樣一比也差太多,而電費瓦斯也是超過兩倍,汽油每公升也比安省至少多兩毛,人工也比較貴,剛把車運過來時需要做不少事情,被修車廠(不知一家這樣)的帳單嚇到,人工大概有貴到五成,而幫我新家做工程的人也說BC省的人工是加拿大數一數二貴的。除了這些每天都需要付的東西外,就連汽車保險也貴很多,我本來安省的車保險一年兩千五百加幣我以為已經很誇張了,誰知來後同樣的車和同樣的人,我竟然要付到三千六百加幣的保險,就連去社區垃圾回收中心丟垃圾,這裡收費起跳也是以前密西沙加的兩倍!種種加起來,每個月在付帳單時,都會讓我瞬間心生後悔之意...我和親戚甲很努力地找到底有沒有東西是比較便宜的,唯一發現的是托兒費用,原因應該是因為BC省比較早跟聯邦政府簽訂一些育兒補助,而安省是一直到去年好像也有達成協議,但還沒完全開始,所以在daycare 托兒費用,這裡的確是比以前在密西沙加時便宜的,而且還便宜不少(應該有到一個月五百),由於我們有適用,算是某種程度的安慰,不過育兒補助只到3歲,之後這唯一便宜的東西就沒有了....難怪論壇上很多人會說BC省的BC是指「Bring Cash」....

 

待續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是好一陣子沒更新部落格,並非生活無感,而是日子實在太忙,從去年決定搬家到搬完甚至到現在都還是有一大堆事情要做,再加上家有嬰兒根本找不出時間來好好更新部落格,只能靠一次塞個幾分鐘,希望總有一天可以完成一篇新的XD。

話說我們搬來溫哥華也有幾個月了,雖然溫哥華多倫多都在加拿大,但兩者真的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即便在這已經待了幾個月,還是會時不時讓我有種「蛤?原來在這裡是這樣的啊?」的感覺,這讓我想到十幾年前從蒙特婁搬到多倫多時,也有不少需要適應的地方,但是在這兩地生活本來就是「看起來」就會有差的地方,首先一個講英文一個講法文,而且我在蒙特婁時期只是個單純的學生,到多倫多時才開始工作,生活型態有很大的轉變,本來就是會有很多的不同,「需要再適應」這件事本就在預期之中。不過讓我比較意外的是,我本來不覺得在溫哥華和在多倫多生活會差很多,尤其是我個人生活型態是一樣的,有家庭的上班族,環境是唯一變數,但實際搬來後住過後發現需要適應的地方比預期多很多,可列舉的心理衝擊多於當年蒙特婁搬去多倫多的衝擊,所以想趁這些記憶猶新的時候記錄下來,說不定以後待久了再回頭看這些感想會覺得很有趣,不過人到新環境,對缺點的感受強度總是會大於優點,所以可能會記錄下來的都是比較偏負面的東西,所以要先聲明一下,不然大家可能會真得以為溫哥華很糟...

其實從多倫多飛來一離開飛機場開車上路後,第一個感受到的衝擊就是這裡「路窄且亂」。之前部落格文章寫第一次和第二次來溫哥華時都有提到這裡的道路相對於多倫多區感覺窄很多,明明車子沒有很大,開在路上卻總是覺得快要跟隔壁車道的車子擦撞,最大的高速公路單向可能最多只有4條車道(多倫多是8條車道...),而且幾乎所有的停車格都比多倫多窄,所以開車感覺要更為小心,大概也是因為這樣,這裡道路平均時速是比較慢的(也許這其實是把路弄窄的目的)。至於「亂」倒不是真的路亂七八糟走(像永和那樣...),而是常常開車開到一半,所在的車道會突然變成只能右轉或左轉,但是告示牌都放得不夠前面,常常看到時要切車道都來不及,只好被迫出去,遇到車道縮減的狀況也相對比多倫多多,3道縮成1道並不少見,有時候明明遠看我所在的車道有對齊下個紅綠燈的路口,結果靠近時才發現我只能左轉不能直行,浪子欲回頭卻已晚,只能開出去。我猜這種道路設計應該不完全是人為設計的結果,比較可能是因為這裡地形的限制,溫哥華是被群山圍繞的,就算是理論上地勢較平的市區其實也充斥著需要上上下下的小山坡/丘陵,可能是因為這些地形限制,路沒法一路直下去,會不斷遇到凸起或凹下去的地形,也許是因為這樣造成這種常常莫名其妙突然只能右轉或左轉的狀況,加上這裡不時有陡降或升的道路,組合起來的狀況有時可以很危險。也許從台灣來的人不會特別注意到這點(因為台灣的道路設計奇耙點多多了...),但對於久居加拿大多倫多天龍國的我而言,是會需要花一些時間適應的。

此外,空氣品質的差異是我之前完全沒想到的,其實大多倫多區的空氣品質並沒有因為是大都市的關係而有多差,相反的幾乎都是一直維持在很好的狀況。搬來溫哥華前,想說這裡自然環境優美又緊鄰海洋,空氣應該會更好,完全不是個考量。誰知才搬來幾個星期,周遭的森林就發生了兩次火災,雖然兩次是不同地方,但火災造成的霧霾都影響整個大溫哥華區,除了天空陰陰視野不佳外,空氣中也有種臭味,相當難聞,PM2.5超標,中國人論壇上甚至還會有人把溫哥華因為森林火災造成霧霾照片跟北京霧霾相比。雖然在沒有火災的情況下,空氣品質還是很好的,但森林火災好像在夏天很常見,所以可能一年會有幾個月空氣品質是處於不大好的狀態,這真是始料未及的地方。

 

- 待續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次西進的重頭戲非買房莫屬, 畢竟搬家只是去執行一個計畫, 有魄力就行, 賣房需要多一些東西, 但是史提芬說得好, 沒有賣不掉的房子, 只有賣不掉的價錢, 若真得很需要賣掉, 價錢調低基本上都可以賣掉. 但買房就不同了, 它需要我個人付出的部分並不多(除了錢之外), 並不需要去執行甚麼東西, 聽起來輕鬆, 但是成功與否有很大一部分決定在老天爺手中. 假如我想買的區域沒有人賣房, 那就算我手頭再充裕也沒用, 沒有就是沒有, 就算有人賣, 也不見得會是我們想要的房子, 所以才說很大部分靠緣分和運氣, 必須要有人在你打算買房的那一段時間內, 把你會有興趣買的房拿出來賣, 同時還得確保你搶得贏人家才行. 所以買房成功與否, 變數非常大.

我們深知箇中道理, 所以其實我們最先開始準備的就是買房, 從認識區域開始再逐漸縮小, 三四月開始緊盯 realtor.ca , 讓自己了解有興趣區域的房價, 同時也物色溫哥華的房仲, 並跟他們一一虛擬面談確保是可以合作的對象, 也可藉由面談更進一步了解有興趣的區域. 根據所收集的資料和從其他人那裏得來的感想, 大概五月初就差不多確定想要找的小區域了, 由於僅僅靠網路資訊而從未到訪過那些區域, 若要就此鎖定並要房仲幫忙遠端看房感覺還是有點冒險, 於是五月中硬是挑了一個周末舉家飛來溫哥華熟悉區域, 順便跟房仲會面和約看一些房子, 開車到我們有興趣的區域每條巷道都繞, 實際體會鄰里給人的感覺, 我們覺得這很重要, 因為我們發現有些時候即便 Google Street View 上看起來還好, 實際在現場時反而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怪, 或是Google Street View 上看起來是溫馨小區, 但到現場才發現因為附近有高速公路而超吵之類的, 所以即便書面資料看起來都合格, 最後還是要親自拜訪一趟才能定案.

五月份來的時候其實看不到幾間房, 主要是因為根本就沒有甚麼房子在市場上, 我們基本上是硬選幾間來看, 目的比較像是藉此跟房仲見到面,可以進一步的互動了解彼此的模式. 而五月份之行更重要的地方是在親自體驗各個區域, 並鎖定最後感興趣的區域. 不過從三四月以來一直在觀察區域房市, 我們發現拿出來賣的房子實在太少了, 我也去查了一下一些統計數字, 我們要買的區域存貨率超低(所有在市場上房屋數/最近一個月房屋成交數), 大概頂多兩個月, 而一個比較健康的市場,大概是六個月左右. 這低存貨率似乎是大溫哥華區的特色, 並不僅於我們有興趣的區域, 難怪溫哥華的房價長年佔據加拿大房價第一名, 無論政府出甚麼政策都沒用, 因為是根本的供需太不平衡.正因為如此, 我覺得若要被動地等,還真不曉得要等多久才會有我們有興趣的房子出來, 要是不趕時間就算了, 可是我們的目標是要讓親戚丁九月念溫哥華的小學, 考慮買屋成交和交屋中間的時間差, 以及交屋後可能需要的房屋整理,到真正可以住進去其實還有好一段時間, 所以我們剩下的時間其實並不多.

所以我決定要主動出擊, 便請房仲在我們有興趣的小區域,挨家挨戶地發傳單, 表示有買家有興趣買這個區域的房, 希望可以引起一些在觀望的屋主注意, 促使他們把房拿出來賣, 若是他們有興趣聯絡我們市場下賣房那就更好了. 我本來還有點擔心我們的房仲會不會不願意這樣做, 因為這讓他們要做的事情變多, 不是所有的房仲都懂主動出擊的價值, 好在她們完全沒問題, 願意配合, 在我們指定的街道每家送信宣傳. 時間過得很快, 一下子就到六月底我們再度來溫哥華的時候(也正是我們賣房的時候), 市場依舊沒有甚麼動靜, 沒甚麼房子可以看, 不過這時房仲突然告訴我們說之前投傳單有了一些成效, 有一個屋主主動聯絡他們有興趣賣房, 而且其實屋主更之前就已經寫信給他們了, 但是因為屋主的電子郵件顯示名稱有一些亂碼, 然後信件被自動轉到垃圾信件區, 所以他們一直都沒注意到, 是屋主(之後稱賣家)再度寫信跟他們確認時才發現. 這的確是令人興奮的消息, 雖然是我主動提出發信的主意, 但我知道這沒法抱太大的期望, 比較像是姑且一試的心態 , 誰知竟然真得有回應!

經由房仲約看房後, 是賣家親自為我們介紹房子, 在看房之前房仲並沒有甚麼屋主的資訊, 遠遠見到賣家後發現賣家是亞洲人, 而且應該是華人, 走近看到賣家穿的拖鞋後, 我直覺上覺得她們可能是台灣人, 後來在交談過程中確認他們的確也是台灣人, 這裡果然不少台灣人, 竟然連看房都可以碰到, 之前在多倫多這麼久都沒遇到過幾個! 屋齡雖然比我們舊家還年輕,但也過了而立之年, 內部絕大多數都是當初建房的原裝配備, 但是賣家保持得很好, 家電也都有更新過了, 雖然整體對我們而言, 有一大堆東西要換, 但是只要先做一些小工程後,就可以先住進去之後再慢慢整理更新, 而且地點正是我們想要的, 所以看完後馬上跟房仲表達我們很有興趣,請賣家出價. 不過BC省在房仲代表買家/賣家法律上有比較嚴格的規定, 房仲不能同時代表買家和賣家, 而安省其實是只要簽一個文件確保買賣雙方都了解即可, 所以即便賣家是我們的房仲找到的, 我們房仲也不能直接跟賣家談, 必須要引介另外一個房仲代表賣家才行.

由於這個緣故, 加上賣家其實還沒有準備好, 感覺很多東西還沒想清楚, 所以過了好幾天才聽到賣家的回應, 賣家的開價超過市價至少兩成, 不只我們, 連我們的房仲也感到不可思議, 可見賣家並不清楚市場的狀況, 在這個所有人都預期房市降溫和下滑的情況下, 還敢出這個價錢. 由於要價實在超過市價太多, 即便房子我們很有興趣, 我們認為大概也沒有議價的意義, 連回價都沒有就直接略過, 之後幾天也沒有房子可以看, 時間到又再度回多倫多了, 好在自家房子有成功賣掉, 就專心處理賣房後的事宜. 時間不斷地在流逝, 很快七月過去要八月了, 我們還是依舊沒有看到新的房源, 八月初突然看到一個熟悉的房子出現在 realtor.ca 上, 原來那個台灣人賣家決定把房子拿到市場上賣了, 要價雖然比之前稍低,但還是比市價高了15%...雖然我還是感興趣, 但是我認為那個價錢賣不掉, 應該要讓賣家了解一下市場的狀況, 才有談判的空間, 所以按兵不動, 不過時間不等人的, 一下子就到了八月底, 我們就正式搬離安省登陸BC省, 這時那間房已經在市場上一個月了, 就請房仲去打聽一下確認還是沒有賣掉, 不過房仲告訴我們說之前有人出了賣家願意接受的價錢(據說離要價不遠), 不過最後銀行不願貸款給他們所以流標, 我猜十之八九就是要價太高, 銀行估值不到不肯貸款, 畢竟在這個高利率時代, 銀行會比平常更保守避風險. 有鑑於此, 我認為時機到了, 便出了市價去買, 並且配合賣家交屋的時間,也沒放任何條件. 這其實是非常好的offer, 我幾乎肯定除了我們的房仲外, 賣家的房仲也非常積極地說服賣家接受. 事實似乎也正是如此, 雖然賣家有回價, 但回價的價格只比我們的出價高了一點點, 也就是說他們願意接受低於要價15%(即便這是他們開價太高),雖然還是比我們想出的價格高, 但是至少還算是合理的範圍,比起原先的要價正常多了, 所以我們就成交啦! 

由於賣家想要比較早交屋, 所以成交後短時間內要辦好貸款保險水電和一些程序, 此外還是有找專業驗屋師來檢驗, 好在一切都順利而且屋子也沒發現甚麼大問題. 屋子交屋當天有種一塊大石放下的感覺, 不過看到我空空的銀行帳戶後, 還是會有些五味雜陳的感覺, 而房子還是需要做些最簡單的整修, 比如地板要換和油漆, 成交後也是一直在找合適的地板店和油漆工, 要帶著兩個一直在跑來跑去的小孩挑地板真得是件很有挑戰的事情, 好在還是有找到適合的人選, 工程也沒有太多的延誤, 得以如期順利完工入住. 在歷經三個月的AirBNB流浪生活後, 終於有家可以住了!!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