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的深夜,姊姊傳來了一個令人難過的消息,我們最敬愛的舅舅離我們而去了。
- Apr 07 Thu 2022 08:56
舅舅
- Jan 10 Mon 2022 01:37
魔鬼終結者
我很喜歡魔鬼終結者系列的電影(僅指 1-2, 第3 集勉強算, 之後拍的一大堆電影都不算在內), 其中最喜歡的是第二集,除了情節緊湊,劇情精彩,故事也相對創新(至少以發行當年的時代來看),此外令人驚豔的是,這部已經超過30年的電影中的特效科幻動作場面,即便放到今日的標準來看,也不會覺瘪腳. 小時候看得時候只有在享受特效的快感和刺激的劇情, 現在回頭看時, 就比較會去想電影想傳達的對於 "機器 vs 人" 這個議題的探討. 雖然電影的大綱依舊是機器要屠殺全人類, 但其中有一段莎拉康納看終結者和約翰康納互動時, 心裡想的那段話讓人對於"機器是否能替代人類的角色"可能會有了不同的想法.
電影裡有一幕終結者矗立窗前動也不動地守衛著他們整晚也呼應了莎拉康納獨白中的"永遠不會離開和不會放棄保護約翰康納".
小時候看到這幕時不知為何印象很深刻,可能是因為覺得"若是可以這樣這麼挺地站一晚都不累真是好酷唷!", 現在看到時第一個想法就是終結者至少可以是一個非常好的夜間爸爸, 可以去幫我哄那每隔半小時或是一小時就因為莫須有的原因而起來哭鬧不睡覺的小孩.....
- Nov 29 Mon 2021 06:39
道別
- Nov 15 Mon 2021 01:24
不見得充滿快樂的幸福
本文距離前文再度間隔數個月,原因無他,當然是因為身處「家有新生兒」的煉獄,根本沒有時間體力發表新文章,這篇也是花了好幾次,趁著用揹帶揹嬰兒睡覺的時候站著寫,一次寫一點點,慢慢累積而成...先打個岔,雖然目前以嬰兒和小童稱呼他們並無礙,但是嬰兒的稱呼頂多用兩年,之後就得要升級成小童,而到時小童還是小童,所以為了避免未來可能帶來的混淆,我決定恢復舊日的稱謂體系,從本文起,依照出生先後順序,以親戚丁戊稱呼他們,也可以跟以前的文章有呼應。前文提到讓我對「再生一個」這件事最大的考量,就是我實在不想放棄好不容易開始可以得到的些許的自由感,而要再度投入痛苦的育兒歷程,其中最讓我痛苦的,莫過於那無數個充滿尖叫爆哭但就是沒有睡眠的夜晚...親戚丁有睡眠的問題,從一開始就是無論大覺小覺都睡不好,一直到三四歲才有辦法一次睡五個小時,我們當然也是如此,而我也因為此,後期常常半夜兩三個小時就會莫名地驚醒,以為親戚丁在哭但其實什麼事都沒發生,或是在迷茫間總是會聽到小孩子的哭聲,但其實根本就沒人在哭,就是明明外在環境已經改善了,之前遺留下來的「創傷」依舊干擾我的睡眠,本來準備去睡眠中心接收治療的,結果新冠疫情爆發只好作罷,好在後來情況自己獲得改善,才有辦法恢復略微正常的睡眠。有時跟同樣有小孩的同事或是朋友講述我們睡眠苦難,發現他們並沒有這方面的煩惱時,那種不被瞭解的痛苦更是讓人瞬間跌落深淵...
- Aug 23 Mon 2021 10:21
月子餐(親戚甲心得分享)
多年前生小童的時候,非常幸運地有親戚乙帶著岳母來幫忙,岳母是有證照的大廚也有做總鋪師的經驗,所以當然是由岳母張羅準備月子餐,也幫我們所有人準備三餐和幫忙所有的生活起居及嬰兒照護,而且他們待了三個月,真是非常感謝他們的幫忙,當時日子很好過而且充滿很多有趣的回憶。
本來這次也希望能有一樣的奧援,當初還冀望今年一切狀況會好轉,他們依舊可以順利成行,無奈的是久而不散的疫情完全打碎了我們最後一絲的希望,這次一切都要靠我們自己,外加照顧小童。而疫情也讓生小孩的流程複雜很多,由於醫院都有管制,所以只能有一個人陪親戚甲去醫院待產,顯然不可能叫小童單獨跟親戚甲去,但若我去,又有誰可以來照顧小童?生產的時程無法預測,何時會開始痛,何時會完成生產都是未知數,外加生產完醫院都會要求留過夜,所以也不大適合請朋友幫忙,疫情期間也不敢隨便找人來看小童,誰知道他有沒有得病?這個兩難困擾我們許久,後來還是只能冒險請專門幫忙在生產時照顧小孩的人(sibling doula)幫忙,兩天就花了八百加幣(不過夜),頗燒錢。
另外一個挑戰就是月子餐了,雖然有曾經想過我自己煮,但想到事前的備料採買和真正煮的時間,同時還要考慮照顧無時無刻都要人陪的小童,我實在覺得自己弄過於癡人說夢,所以這項工程顯然也只能外包。不幸中的大幸就是多倫多這裡的華人還算夠多,所以還可以找到比較有口碑的月子餐(雖然我們好像也只有看到一家...),算是在台灣頗有名氣的廣和月子餐海外加盟。據親戚甲的了解,廣和之前都只有在溫哥華而已,是過去幾年才來多倫多的(好像連小童出生當年都還沒進來多倫多),所以要慶幸我們還有機會用得到。不過方便是有代價的,月子餐並不便宜,光是一個月的月子餐就要4900加幣,而雖然我都是用「多倫多」來概括,但其實廣和月子餐的出餐部離我們家有64公里遠,差不多是從基隆到桃園的距離,所以外送費用一次就要快60加幣,雖然最後我們選擇兩天送一次減少次數,最後加一加大約5700加幣,也是相當恐怖的...但,沒有辦法,就是得用。不過後來我還是慶幸有咬緊牙根花下去,因為新生兒的照護真得很辛苦,而且嬰兒有黃疸,我們在他出生的第一週每天都要跑醫院,而且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有時還得住院,跟本不可能會有時間自己弄月子餐。
既然花了這麼多錢,想說分享一下感想好了,以下為親戚甲的心得分享:
- Aug 04 Wed 2021 09:40
再來一次
小童今年已經五歲了,雖然依舊年幼,很多事還沒辦法做,而且還會一天到晚黏著我要我陪她玩,但所需要付出的心力與之前相比的確是好很多了,不過目前人生依舊不存在屬於自己的時光(不要跟我說晚上等她睡覺就有自己的時間了,因為她比我還晚睡!),聽到小貓說要等到小孩十歲才有可能開始重啟個人之前的興趣或活動,頓時感覺隧道的盡頭好遙遠...
即便內心對於這期待許久且得來不易的些許「自由」相當不捨,但總覺得若小童只能一人長大,似乎是有些孤單,雖然兄弟姊妹間未必就一定會和睦相處,但至少長大後有人可以跟你分享兒時的回憶,所以即便很不想再經歷同樣的育兒過程,還是得咬緊牙根再來一次,而且人生苦短,也不能等太久...
所以幾個星期前,新的嬰兒誕生了!!比對小童當年出生時的照片(左)和新嬰兒出生時的照片(右),赫然發現明明應該是不同的人長得倒挺像,反而同樣的那個人卻明顯蒼老癡肥許多,歲月真是一把殺豬刀啊!
苦日子又要開始了~
- May 06 Thu 2021 09:20
鬱金香
我覺得鬱金香是花中「簡單美」的代表,沒有複雜的外形,純粹以嬌豔欲滴的花色和乾淨俐落僅帶著兩片綠葉的身段就可以在眾多花叢中突顯而出,而只要兩三朵鬱金香在一起就讓人很難不注意到他們。五月份是鬱金香的季節,不難在路邊看到它的蹤影,而且只要有它在的地方頓時就會增添很多色彩,只可惜花期不長,通常六月就看不太到了,所以每當我赫然發現鬱金香不見時,就表示夏天要來了。記得還在蒙特婁唸書的時候,每年都會和一堆人開車去兩小時車程外的渥太華參加鬱金香節。鬱金香節通常為期三個星期(這應該也是鬱金香的花期了),會在渥太華市區及周遭種下數百萬朵的鬱金香,除了數量驚人外,還可以看到各種的鬱金香,也不乏特別顏色的種類(比如黑色),算是很有看頭的節慶,而且免費。另外有趣的是每次去都一定會不期而遇同實驗室或同座大樓的同學,真有種全世界都跑來看的感覺,有興趣可以看我很久以前的文章...
不過搬來多倫多之後,超過十年沒有去看鬱金香節了,主要也是因為從多倫多去渥太華車程就變成至少五小時半,瞬間遠很多,當年去可以當天來回,現在可不行了,就一定得要過夜了,相對麻煩得多,再加上週末通常都有很多家裡的事情要做,若要耗兩天其實不是很值得,所以就沒有機會再去了...好在鬱金香不是什麼難種的花,密西沙加市政府就常會在這個季節於市區公共花圃或分隔島種鬱金香,從我家到常去的華人商場途中,就會經過一段路有相對寬的分隔島,每年都會種下大量且多顏色的鬱金香,每次開過時都會讓人心曠神怡,也會讓人想起當年一群人去逛鬱金香節的回憶。其實這分隔島的花也看了好幾年了,但都是開車經過而已,從沒想過下車靠近慢慢看,這一兩年由於疫情的關係,方圓一個半小時車程想去的地方都去過,沒地方去了,所以上週末趁去超市前順便帶小童去旁邊遊樂場玩及走到分隔島拍照,過過乾癮,希望疫情趕快結束,才有機會去真正的。
- Mar 31 Wed 2021 08:45
中英拉鋸戰
其實可以長期觀察小朋友成長過程應該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假如你不需要負照顧責任的話...),因為從他們發展的過程中,可以讓人了解人類是如何學習溝通和認知所處的環境的,成年人學習的媒介和方法也許不盡相同,但很多根本的原則基本上是從小到大都不大會改變的,所以有時反而可以藉由觀察小朋友的行為來反思一些一直以來覺得理所當然的概念和想法,比如說小童在語文能力的發展過程總是讓我覺得很有趣。
- Feb 04 Thu 2021 11:11
歡樂中國節
今年年初的時候,突然收到小貓在臉書上的訊息,原來是她想要錄一首新歌,而歌曲可以穿插一段二胡,所以問我有沒有興趣一起來錄。老實說我自知我的技術已經返老還童(大概沒人會這樣用吧),所以一開始其實不大敢答應,不過想還是試試看好了。歌曲名是「歡樂中國節」,沒拿到譜之前我一直以為是另外一首國樂合奏曲「歡樂中國年」,還在想說小貓是要如何改編成以鋼琴為主奏,後來才知道原曲是陳揚寫的鋼琴曲,而我們要演奏的是葉綠娜改編的雙鋼琴版本。我以為我沒聽過這首歌,但去youtube上找出來後才發現我好像在什麼地方有聽過,強烈懷疑可能是曾經有廣告用這首歌當配樂,好在主旋律的部分還算簡單,稍微放心一點。
每次提到二胡,總是會讓我想起人生中有一段時光非常熱愛演奏這個樂器,雖然只是業餘好玩,但也有持續每天一兩個小時不間斷地練習達好幾年(高中到大學,高三那年當然空白)。大學畢業唸碩士班時,由於感覺到身邊的人都開始為未來準備時,心裡總覺得應該要專心於學業,便不再碰琴,也逐漸遠離了社團生活,變成生活只有死讀書對世事無感的木乃伊研究生。雖然那時的改變有助於我專心準備留學英文考試,但其實沒有那個必要,而且後來論文提早好幾個月就寫完了也證實不需要如此,現在回想當初若有繼續在練琴說不定有助於腦袋靈活,搞不好研究會做更好,也還可以持續讓琴藝精進。出國後整個環境都不同了,國樂團不再是生活的中心,身邊也不再有國樂背景的人,沒有了演出機會就沒有練習的動力,而且在租屋處也不大適合拉琴,所以久而久之二胡就從我生活中逐漸淡出了。雖然我的二胡一直跟著我搬來搬去,但它變成是一個代表過去的紀念品,不再是一個可以跟我一起創造歷史的夥伴。
雖然這一切發生得很自然,但內心可能還是覺得有些缺憾,所以有好一陣子無意間會避免去聽到國樂和二胡的曲子,有種避免觸景傷情的感覺。不過可能是因為已屆大叔之齡,開始邁入有「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的階段,過去一兩年開始有想要碰二胡的念頭,不過有小童後實在是沒有自己的時間,加上小童非常不喜歡我拉二胡,只要我一拉就會大吵大鬧,只能偶爾靠親戚甲帶小童出門時,偷偷拉一下,可是去年幾乎一整年我們都被困在家裡,前半年連學校甚至都沒開,我們要同時全職工作和全職照顧小童,根本不會有機會,所以大部分還是停留在念頭,無法行動。去年年中由於媽媽的離去,需要製作音樂影片,勉強地錄了一兩首歌,當然成果不會太令人滿意,但至少開了個重新拉二胡的頭。媽媽的突然離去讓人深感人生的盡頭無法預料,更應該要好好充實地去過每一天,想做的事應該就要盡力找機會去做,短期內就算不可能常碰,若是可以先訂下並達成兩三個星期至少拉一次的目標也是不錯(不過這種練法技術當然是不可能會進步的啦)的,只是每次看著打死不睡覺的小童,還真不曉得要怎麼找機會...
所以還是感謝小貓還會想到我,給了我一些動力和藉口向小童要求拉二胡(小童會問:這是要錄給貓咪阿姨的嗎?)。小貓的音樂影片製作也越來越高級,現在還有片頭片尾,加上參與的人員遍佈全球,果真是四海歡騰熱鬧非凡的中國年啊!希望新年帶來新氣象,生活更有樂趣。
除了當然要分享小貓的大作外,最後多附上一個製作過程中的demo當作花絮紀念。
Demo
- Jan 04 Mon 2021 10:34
被激發的潛能
加拿大安省從去年三月開始封城以來已屆十個月,從一開始的最高等級封城,到進入夏季後的短暫開放,秋天到來後的警戒升級,到最近冬天帶來第二波高峰引致的再度大規模封城,讓人除了在生理上感受到氣溫環境的變化外,就連防疫都有四季的不同。我在封城前一兩個星期,剛好搭上最後一班「自由」的列車,去理髮店剪頭髮,在封城的初期很多人在那裡抱怨沒得剪頭髮的時候,我可以在那裡慶幸不用因此而煩惱。我的頭髮其實一向長得不快,加上我對於維持外表實在不夠積極(甚至到了有點消極的地步...),所以我通常都是等到真得不得不剪時,才會打電話去理髮店預約剪頭髮,往往就是兩三個月才會剪一次,而我在理髮院偷聽到其他客人和理髮師對話中發現很多人其實是三個星期就會剪一次...無法積極地去剪頭髮除了因為個人有點懶之外,也是因為我鮮少遇到令人滿意的理髮師,頭髮都只是簡短而已,而且常常都剪得讓人不大滿意,不少時候反而讓我覺得比不剪還難看,家庭理髮等級的剪一次也要快30加幣,要不是因為頭髮太長會讓人不舒服,還真得沒什麼讓人去剪頭髮的動力。加上從三月以後都在家上班了,根本也不會跟任何人碰到面,更不需要注重儀容,去剪頭的意願趨近於零。
不過即便我的頭髮可以撐很久,還是有個限度的。夏天的時候由於病例較少,安省有短暫的開放,剛開放時理髮院美容院供不應求,一大堆人跑去弄頭髮,我心想不急著剪,等之後再說吧。秋天來的時候開始覺得頭髮也許是有點長,應該可以剪了,不過病例開始上升,總覺得去理頭髮還是有些風險,就想說還是再看看吧,說不定長頭髮的造型也不錯。但到冬天時,我覺得我的頭髮實在太長了,總是搔得我脖子不舒服,開始準備要下定決心去剪頭髮時,這時由於第二波高峰太厲害,理髮店再度被關閉了...可是我已經覺得無法再等了,於是決定去店裡買理髮工具,不管成果如何,也要請親戚甲幫我剪。剪之前還特地一起在youtube上找一些影片看如何剪男生的頭髮,掌握一些原則後,挑選了一個黃道吉日,由親戚甲幫我和小童一起剪頭髮。
也許是親戚甲平時就有幫小童剪頭髮有在練習,也許親戚甲是個被HR專業耽誤的美髮師,明明第一次剪,剪出來的效果遠大於我的預期,重點是我覺得她剪得比我以前95%的理髮師都剪得好,有意識地剪出適合我臉型和頭型的髮型,真是太神奇了,果然有時危機可以激發人類的潛力,特此紀錄留念,以後有多一個理由不用去理髮店剪頭髮了~
- Nov 02 Mon 2020 10:28
2020 秋
這一陣子又是一年一度的賞楓季,我很喜歡賞楓,在我還是自由人的時代秋天是一定要去北邊賞楓的,我喜歡看那種滿山滿谷五彩繽紛霸氣的大景,也喜歡那種在密林裡被各色葉子包圍和被陽光照在葉子上散射出黃色紅色橘色的光暈籠罩的感覺。親戚甲有問過我為何如此喜歡賞楓,只能說我覺得加拿大的冬天是如此殘忍,秋天就是大自然安慰加拿大人的禮物,把大地弄得如此繽紛豔麗讓人們忍不住外出觀看,彷彿在說:「趁現在還可以出來的時候趕快出來喔,我給你們一年之中最短暫但美麗的景色,過了就好好乖乖在家待半年等春天來吧!」,當然要保握這最後的美好,好好享受美景啊!
不過有了小童後,行動受了極大的限制,已經有好幾年沒有去北邊賞楓了,本來想今年小童夠大了,應該可以自己走個幾公里的健行步道了,也許終於有機會到北邊賞楓了!!誰知今年來個大疫情,從年初燒到年尾還方興未艾,而且還越燒越旺,由於到北邊賞楓需要過夜,在這種情況下實在不敢貿然成行,要看大景至少要等明年了...只能在家附近的步道走走看看,不幸中的大幸是由於我們被困在家中超過半年,在這段期間內發掘到不少以前不知或是沒機會去的步道,由於想出去玩的心被壓抑已久,週末想出去的動力比往年同時期來得更高,反而讓我們有機會去更多不同的步道賞楓。出乎意料的是,這些社區步道雖然短且規模小,楓景還是相當給力的,某些角度完全不輸北邊的林區,除了沒有大景看之外(這就真的沒法了),還是相當讓人滿意的,本文就用這陣子在各步道拍來的照片,為這灰暗的2020帶來一點色彩吧!
- Oct 27 Tue 2020 08:59
Cambridge 行
已經有好幾年沒有做大旅遊了(在此指超過三天的旅遊,回台灣不算在內),主要是因為帶小孩出遠門實在是件很辛苦的事情,雖然去年小童終於稍微大了點,所以挑戰去溫哥華島玩,不過行程前幾天也真得是玩得人仰馬翻超級辛苦....有畏於長途旅遊的辛苦,所以從前幾年開始,我們改變策略改以小旅行為主,地點則是選去離家不遠的小鎮(開車約兩個小時),一來算是得以不要用那麼辛苦的方式一樣可以達到旅行的目的,二來也是順便看看這些小歸小卻都獨具風味的小鎮。雖然這些小鎮離家都不遠,不過我們之前都是有過夜,畢竟這樣比較有外出旅行的感覺,但今年由於疫情的關係,實在對於在旅館住一夜內心有些畏懼,所以規模更縮小成當天來回,於是今年選擇去 Cambridge (劍橋)。
- Sep 18 Fri 2020 09:09
2020 Summer
2020 年應該對所有人而言都是非常特別的一年,疫情一開始時還可以用SARS當年的狀況來比擬,如今狀況之慘烈早已遠超過SARS當年,有生以來最糟的一年,2020 年當之無愧。如同前文所述,加拿大於三月中旬進行封城鎖國,一直到七月底八月初才解禁封城,而鎖國則是依舊,因為疫情狀況以全球來看似乎只是一天比一天更槽...更糟的是,加拿大在過去兩星期疫情有捲土重來的趨勢,開學還不到兩個星期,就已經陸陸續續有很多的校園感染案例,前景不是很樂觀,有可能會再度封城...頓時有種不想往前看的感覺,索性回顧一下這段時間到底做了什麼事。
- Jul 28 Tue 2020 10:12
化為千風
在為媽媽準備告別式影片時,有提到哥哥主動提供兩首自己錄的小提琴曲,我最後依據歌曲長度需求選了其中一首,曲名為「化為千風」(或是「千風之歌」)。老實說我之前從沒有聽過這首歌,網路上查了一下才發現這首歌的確很適合,這首歌的歌詞最先是來自於一個美國詩人的詩“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2001年由日本人新井滿將詩詞翻譯成日文後並配樂,後來並由日本聲樂家秋川雅史演唱並發行單曲後,這首歌才受到大家的注意。
由於我哥的錄音只有小提琴而已,礙於歌曲長度的需求,我必須要想辦法混一些配樂進去讓整首歌變長一點,所以在網路上找了一些有關這首歌的作品,在眾多作品中,我最喜歡的反而不是原唱的版本,而是另一名日本女歌手岩崎宏美的版本。相對於原唱,岩崎宏美的版本稍微慢一點也比較輕柔,比較符合我對這首歌的感覺,而且配樂也很好聽,所以最後是選用她的版本。週末時找機會偷了一小時自己拉二胡來錄錄看這首歌,雖然新的麥克風有助於改善錄音音質,但無法改善音準...美中不足的是我無法找到純伴奏版,必須用軟體把人聲移除,可是效果無法很好,有些地方的伴奏配樂聽起來會有點怪怪的,而且我二胡演奏穩定性顯然遠不如從前,還是要面對這個現實,畢竟大學畢業後就沒有再練了。
以下為我的錄音,和中文翻譯歌詞分享
(原始版)
(由衷感謝小貓特別幫我去聽原曲,自己把譜聽出來後,再幫我把鋼琴伴奏彈出,並做出這完整和品質較好的版本)
Don’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請不要佇立在我墳前哭泣
I 'm not there, I don’t sleep.
我不在那裡,我沒有沉睡不醒。
I am the song that will never end.
我是一首永不止息的歌
I am the love of family and friend.
我是家人與好友之間的愛
I am the child who has come to the resting arms
我是一個孩子,回到父親溫暖的臂彎
Of the father who knows him best cuz I know he cares, he cares.
因為他是最了解我的,我知道他對我的關懷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我已化作你身邊的千縷微風
I am the diamond glints on snow.
我是白雪上閃耀的光芒
I am the sun on ripened grain.
我是金黃稻穗上映照的陽光
I am the gentle autumn rain.
我是滋潤你心的輕柔秋雨
Awaken in the morning's hush
當你在晨曦的寧靜中醒來
I am the swift uplifting rush
我會是那盤旋的飛鳥
Quiet birds in circled flight.
帶你振翅高飛
I am the stars that shine at night.
我是夜空中晶亮的星辰
I am the diamond glints on snow.
我是白雪上閃耀的光芒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我已化作你身邊的千縷微風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
請不要佇立在我墳前哭泣
I am not there,
我不在那裡
Cause a soul never dies.
因為靈魂會永遠存在
I am the joy when all is said and done.
當一切都結束,我心充滿喜悅
I am the warmth of the setting sun.
我是夕陽的溫暖
I am the child longing for the loving arms
我是一個孩子,期待回到父親的臂彎
Of the father who knows him best
那最了解我的父親的臂彎
Cause I know he cares, I know he cares.
因為我知道他對我的關懷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我已化作你身邊的千縷微風
I am the diamond glints on snow.
我是白雪上閃耀的光芒
I am the sun on ripened grain.
我是金黃稻穗上映照的陽光
I am the gentle autumn rain.
我是滋潤你心的輕柔秋雨
Awaken in the morning's hush
當你在晨曦的寧靜中醒來
I am the swift uplifting rush
我會是那盤旋的飛鳥
Quiet birds in circled flight.
帶你振翅高飛
I am the stars that shine at night.
我是夜空中晶亮的星辰
I am the diamond glints on snow.
我是白雪上閃耀的光芒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我已化作你身邊的千縷微風
I am the diamond glints on snow.
我是白雪上閃耀的光芒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我已化作你身邊的千縷微風
- Jul 21 Tue 2020 10:01
追思文
前文有提到在媽媽的告別式上,我負責貢獻製作影片和代表全體子女發表追思文。一般來說,追思文是現場演說,但由於我無法親臨現場,所以是事先寫好講稿後,請姊姊哥哥看過OK後(畢竟是代表全部小孩,最好大家都能同意文中的觀點),我用錄音的方式在現場播放。不過我姐似乎很擔心我口齒不清,所以我還為此特地去買麥克風(這時我影片的音樂錄製早已完成,也沒有時間重錄音樂了,真得只是為了錄這個音),之前錄音樂的時候沒有買是因為所有市面上評價較好的麥克風都大缺貨,應該是由於疫情的關係造成很多人需要在家工作而使需求大增,而我那時也沒時間去找,而剛好在我準備要錄追思文的前一天有看到附近有一家店突然有最後一個存貨,所以才跑去買。錄音時刻意放慢講話速度,加上有麥克風有差,所以最後錄出來的效果不錯,至少大家都聽得懂我在講什麼...
本來是有些猶豫要不要放追思文,畢竟還是很個人的東西。不過後來想想,我追思文除了緬懷媽媽之外,也有對媽媽許下的承諾,也許是值得放上來供日後警剔自己,不要辜負媽媽的苦心。以下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