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台灣出國至今也有好幾年了, 除了前幾年因為在求學比較多奇奇怪怪的事情和比較窮的關係所以沒有定期回台灣, 開始工作後就比較有定期回台灣,原則上是一年回去一次. 前幾次因為離開時間較久, 比較適應了北美生活加上台灣變化較大, 回去時感觸比較多, 所以之前都會寫回台雜感, 不過後來因為常態化反而就不會有甚麼衝擊, 就沒甚麼好寫的了...今年也有回台灣,不過這次就比較不同了, 主因當然是因為多了一個嬰兒, 平常再簡單不過的事都變成相當有挑戰性, 再加上這次不會住台北, 也很難跟誰約見面, 所以就乾脆變成一次低調的回台行.
同前述, 最大的挑戰就是因為多了一個嬰兒, 整個世界就此大不同. 行前我們就有些擔心嬰兒會不會在飛機上崩潰, 連續鬼叫15個小時回台, 畢竟多年來坐飛機的經驗中, 不乏那種同艙內有嬰兒從頭哭到尾的經歷. 看了一些網路上他人經歷後, 我們行前有要求航空公司提供嬰兒掛籃, 並讓我們劃位在最前排有牆可以放嬰兒掛籃的座位. 這點其實很重要, 因為嬰兒不需要買座位, 若是沒有要求去坐有掛籃的座位, 就得要從頭抱嬰兒抱到尾, 那將會是對體力的一大考驗, 要連續15個小時不睡覺抱嬰兒, 兩個人也許還行, 一個人我還真難想像要怎麼做到....對嬰兒(或是所有的人)而言, 最容易造成不適的時候是在起飛和降落的時候, 氣壓變化容易造成耳鳴, 成人的話起飛降落時吃口香糖即可避免, 嬰兒就沒法吃口香糖了, 所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起飛降落的過程中餵母奶, 好在我們是餵母奶的, 這不難達到, 若是餵配方奶的, 我還真不曉得要怎辦...剩下的行程就是跟在家裡一般安撫嬰兒一樣, 平常怎麼做就怎麼做, 這時掛籃的好處就來了, 他不旦可以讓嬰兒躺平睡覺, 平常就可以把嬰兒放上去玩, 蠻好用的. 不過這掛籃理論上是可以給到兩歲的嬰幼兒使用, 但實際上應該不大可能, 我們嬰兒才快六個月大, 就覺得已經幾乎頂天立地了, 難以想像怎麼有辦法塞進一個一歲多的小孩, 除非兩腳懸空, 這大概是航空公司希望乘客多買一張機票的伎倆...整個航程中都還蠻順利的, 嬰兒是一定會挨個一兩聲的, 不過我們相信應該是不至於給其他人帶來什麼困擾, 如果這樣都受不了, 人生應該會過得很辛苦....不過誰知道挑戰其實是下飛機之後才開始....
我們之前都想說嬰兒的生活沒有甚麼規律, 應該也不會有時差才是, 誰知我們徹底的錯了. 回台灣的第一天, 嬰兒在從機場回家的路上突然間暴哭, 那種哭法是我們沒有見過的, 而且無論怎樣都沒有辦法安撫, 一直到他哭累了才突然間睡著瞬間結束, 我們本來想大概只是因為新環境讓他造成非常不安的感覺所以暴哭, 不過後來的一個星期除了晚上不大睡覺外, 也常常會突然間暴哭, 這些都是以前從未有的事, 好在暴哭的現象在第二週的時候消失, 不過晚上不睡覺的狀況到第三週都還有,持續到回加拿大. 想當然爾, 我們的睡眠品質不會好到哪裡去, 由其是親戚甲. 在台灣時時差帶來的影響還是相對小的, 畢竟有太陽而且我們有一些行程會一直把嬰兒帶出去趴趴走曬太陽, 所以都還是在可以忍受的範圍. 比較嚴重的是在回到加拿大以後. 就我們的經驗而言, 每次回台的確也是回加拿大後感覺時差的影響比較大, 除了因為回台時心情是興奮的, 多少可以降低一些身體的不適, 我認為很大部分是因為飛機的時程和太陽, 我們通常是冬天搭長榮回台, 長榮抵達桃園機場的時間是早上四五點, 所以我們的第一天會很長, 但這也給了我們很多時間到處跑去作一些有的沒有的事和曬到太陽, 一直忍到晚上才跑去睡, 所以時差的調適上比較容易, 回程抵達多倫多的時間是晚上八九點, 基本上得要馬上睡覺, 隔天才有可能曬到太陽, 但是由於冬天的關係, 常常不會有甚麼太陽, 所以通常會比較難調適, 不過大多也是可以在四五天內調適完成, 但這次尤其困難, 天氣尤其陰, 回來一個星期完全沒看到太陽, 天氣又冷讓人不想去外頭, 而我回來隔天就要上班, 少了一個人去與嬰兒搏鬥, 嬰兒完全臣服在時差的影響之下, 而嬰兒一旦還有時差, 我們也沒法調整, 一整個非常失控, 截至本文撰寫期間, 我們還是沒有克服時差的影響....
這次回台另外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居住地點, 以往回台都是住台北的爸媽家, 不過我爸媽家實在不大, 之前光是多我們兩個就已經很勉強了,現在還要再多一個嬰兒是不可行的. 好在親戚甲的哥哥家裡夠大, 又有一個年紀相仿的姪子, 我們可以借用他的嬰兒相關用具, 所以此次回台大多時間都是住在親戚甲哥哥的華宅, 只不過華宅是位在宜蘭, 而我認識的人絕絕大部分都在台北, 考慮要帶嬰兒來來去去的交通問題, 所以最後就沒有跟任何人約了, 希望沒有人介意~ 我其實很喜歡宜蘭依山傍海的自然環境風貌(除了天氣之外....), 每次從雪隧出來看到蘭陽平原和遠方的龜山島都會很讚嘆, 宜蘭市區也不大, 用走得就可以走完, 有小城市的清幽但還不至於到生活不方便, 只可惜冬天的天氣太糟, 每天都在下雨, 那都去不了...不過可以住在這種環境優美的地方, 也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從親戚甲哥哥的屋子望出去, 還可以看到遠方的山, 視野很好. 以前還想過若是哪天回台灣,不用管工作在哪裡的話, 我要選擇住宜蘭, 只是太常下雨天氣太潮濕了, 最後還是會讓人退縮...
以前每次回台都會鼻子過敏, 造成鼻涕共共流, 差別只在何時開始, 有時早到第三天就開始了, 有時是晚至過一兩個星期才發作, 但無論如何, 都一定會鼻子過敏. 這次回台的時間其實並不短, 但竟然從頭到尾都沒有鼻子過敏的症狀出現, 超級令人不可思議!! 我的猜測是跟住的地方有關係, 宜蘭空氣畢竟還是比台北好太多了, 先天條件上空氣中的刺激物質比較少, 此外還有可能是因為台北爸媽家的東西太多, 灰塵比較多讓我比較敏感, 而親戚甲哥哥家華宅則大很多, 東西也少. 鼻子有沒有過敏差很多, 以往每次回台都是精神亦亦地回來, 半死不活地回去(鼻子過敏真得很痛苦啊...), 這次還可以直挺挺地回加拿大真是相當令人高興!
這次回台灣沒有去很多地方, 主要是在宜蘭永和及台南三地活動, 回台前其實不大確定要如何帶著嬰兒到處走, 雖然可以用嬰兒背帶, 但是一旦出門時間比較久的話, 用背帶還是會腰痠背痛的, 所以還是得要用嬰兒推車, 但問題就來了. 在我的印象中, 生長的永和雖然到處都是騎樓, 理論上可以推嬰兒車在騎樓裡通行, 但實際上各騎樓的高低不一, 沒走幾步就要上一個或是下一個階梯, 而且騎樓被佔用的情況很嚴重, 除了有車外, 商家也會把騎樓當做店面的延伸, 擺滿東西讓人難以通行, 而若要使用外面的人行道, 人行道上依舊是停滿摩托車, 窄窄的人行道上卻不時遇到長歪的行道樹和凸出的告示牌或是招牌, 更糟糕的是還不時可以看到狗大便, 一樣舉步維艱寸步難行. 以前是個人的時候, 雖然是難走, 但這不會是個問題, 現在要推推車走,好像很有挑戰性, 但不走騎樓或人行道, 就表示得要走到馬路上與車爭路, 感覺頗危險, 整個令人相當頭大, 那時心裡想也許宜蘭和台南會好一點吧? 結果後來發現與想像中的相反! 永和的騎樓地面依舊是高高低低, 但不知何時, 原本的階梯都變成斜坡了, 而且從騎樓到人行道到馬路都有斜坡的設計, 比印象中好走很多, 推個嬰兒車也不大有問題, 我猜可能是在某一兩年內政府有花心思在改善無障礙空間, 因為那些後來加的斜坡顏色都一樣, 應該是同一個時期加的, 反倒是台南和宜蘭跟我印象中的永和一樣, 非常難在騎樓和人行道上通行, 最後都只能在馬路上走, 感受車輛在耳邊呼嘯而過的動感....在台灣的人大概不會對此引以為意, 不過對於已經久居在車輛離行人一公尺內就會被行人問候祖宗十八代的加拿大的我們而言, 顯然不是那麼地怡然自得的. 好在宜蘭和台南的車子不算太多(好吧, 其實台南有點多...), 可以忍受...
我們以往都是1月回去, 那時的天氣對從加拿大回去的我們而言是比較舒適的, 今年是11月回去, 相對溫度就高很多了, 我從頭到尾都是穿短袖,尤其是第二周的時候有超過30度,完全重新體驗那印象中褲子黏大腿的濕熱, 我們也因此第一次看到流滿身大汗的嬰兒, 這也是她這輩子遇到過最熱的天氣, 我們甚至還擔心她會不會中暑, 不過好在沒事~ 真得很難想像要是夏天回來的話, 會是怎麼一回事了....
這次回台應該還是有遊記可以寫, 不過現在要找到空檔寫部落格是越來越困難了, 而且我通常遊記得要寫比較久,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旅遊回憶淡化之前能夠把遊記寫完, 先以這篇開先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