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發生了一些事, 讓我突然有一些感想: (1) 我們有一個比較資淺的同事, 她在沒有任何指點之下, 獨立完成了一項分析工作, 當她把結果給我看的時後, 我說:"喔..好...那我就不用做這件事了", 然後我就沒有再說甚麼了; (2) 有一個朋友, 他是個房仲, 他在這行做了好幾年了, 前幾天跟我說他終於要離開現在的加盟公司(就是像 REMAX 或是 21 Century 或是 信義房屋 這種), 要自己去開一家房地產公司, 自己成為老闆, 顧用其他房仲為他服務, 可是當他跟我分享這件事的時後, 我心裡是想:" 嗯...這的確是時後到了, 你的確是該這麼做了, 這是個很好的決定", 但是我沒有說甚麼, 頂多問他一些公司的細節問題; (3) 我在聖地牙哥出差時, 我們需要做實驗, 是由當地的技工幫我們準備實驗的設置, 該設置是由技工A獨力完成, 我看完成品後, 我覺得成品是做得不錯, 我說:" Wow... that's pretty good.", 然後技工B突然說:" That's only pretty good?", 我只好趕快陪笑臉再說:" Actually, it's excellent!", 技工B說" That's too late", 而技工A 從頭到尾都在旁邊, 只是微笑不發一語.

你有覺得上述的例子有甚麼問題嗎? 事後我才想到, 在這個情況下, 我應該要去給予他們一些誇讚和鼓勵, 但是我卻沒有說甚麼, 不符合該場景下的社會期待. 

不知道是我們從小教育體制的關係, 或是我們核心文化的影響, 還是只是純粹我個人成長得經驗所致, 我發現我好像很難像一般北美長大的人一樣可以很"流暢"地去誇讚別人...這並不是說我從來都不會去誇讚別人, 只是相對其他從小在這長大的人而言, 我做這件事的次數比較少, 而且用的詞彙相對保守一點. 但老實說, 我認為我跟一般的台灣人相比也並沒有比較不會去稱讚別人, 所以就我個人的感覺而言,  一旦拿這點跟北美人相比,這可能比較像是我們這個族群(在台灣長大的人)都會有的特性, 而並不只是我個人與眾不同.

記得小時候如果考試考得好, 老師就會說"驕兵必敗, 你也許這次考得不錯, 但不表示你下次也可以這樣", 拿成績單回家給爸媽看, 他們會說:" 可是你哥哥姊姊每次都考很好, 這樣其實沒甚麼耶...", 所以通常就只自己當下爽一下而已, 然後就沒有下文了...問了其他表現不錯的同學, 也許他們未必有很厲害的哥姊, 但是他們爸媽會用 "可是隔壁誰家某某某"來替換我爸媽講的句子, 鮮少會聽到很正面的稱讚和鼓勵, 大多都是督促和警惕. 相反地, 一旦表現不好, 譴責倒是從來不會少. 我知道他們其實還是會因為我們的好表現感到開心, 但是我們的社會文化好像就是比較吝於表達這種很直接的稱讚, 而是藉由強力傳達"甚麼是不好的東西" 來指引後代, 而不是以強化"你做了這件好事, 你要繼續做下去"這個方法來指引, 雖然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你變好, 但過程中的感受就不大一樣. 

另外一點是我們文化核心中的儒家思想總會強調人應該要"謙沖自牧", 不可誇讚自己的成就, 唯有如此才能成為有徳之人. 在這種耳濡目染之下, 我們自然而然地就會去憎惡那些會刻意彰顯自身成就的人, 就算自己真的做了些了不起的事, 內心總是會有股聲音不斷地提醒自己這沒甚麼, 不要得意, 而當真的有其他人誇獎自己時, 還只能說"這沒甚麼", 不然人家就會覺得你驕傲. 結果久而久之內化了也真得覺得這沒甚麼了(雖然其實是"有什麼"的), 當越來越多自身的成就被自己內化成"沒甚麼"時, 看到別人有類似成就時也就不會再說什麼了, 因為你真的覺得是沒甚麼了....

我猜也許是上述兩種因素的互動循環, 造成我們相對於北美人比較不會有主動稱讚別人的傾向. 就我個人的觀察, 這裡教育的重點是在強化正面的東西,所以爸媽都會不吝給予小孩誇讚和鼓勵, 而會盡力避免給予會打擊信心的評語, 所以小孩從小相對我們就會很有自信心(即便那些成就真的是一點都沒甚麼........), 他們看到別人做到類似的東西, 就會認為:" 哇 他跟我一樣厲害耶  我應該要好好誇讚他", 也因為"誇讚" 這件事對他們而言是耳濡目染, 稱讚別人的話語自然是發乎自然, 水到渠成, 想都不用想.....同樣地, 若是他們做了些自認為有些了不起的事, 他們也會期待別人有所表示.

不過我也不認為完全僅以誇讚的手法來鼓勵小孩就一定是好事. 前幾年多倫多這裡有一個新聞相當引人注目, 就是這裡有一個高中老師在回家作業的評分上, 給了幾個學生零分, 因為他們沒有寫也沒有交作業, 我聽起來很正常啊, 不然是要怎樣,難道是要記過嗎? 誰知這件事會上新聞的原因, 就是很多家長認為這樣過度傷害小孩的自尊心, 造成心靈的創傷, 所以他們向學校激烈地反映, 要求要開除那位老師!! 雖然最後那個老師沒有被開除, 但是他被停職了一年!! 而且這個新聞還鬧了很久, 整件事就是不可思議, 讓我難以想像....如果從小到大都只有聽過別人讚賞自己, 一旦出社會, 你覺得你老闆會用學校的那一套嗎? 親戚甲之前工作組裡有一個來實習的學生, 實習完後接受老闆的評鑑, 她拿到評鑑後私下找親戚甲談話, 因為她認為老闆給她的評鑑分數很低, 所以想問親戚甲自己有做錯甚麼事嗎? 結果親戚甲一看, 評鑑沒甚麼問題啊, 假如說總分是5分, 老闆給她幾乎是4分, 其實是很好的評鑑, 因為基本上不會有人拿5分的, 就算有一組頂多只會有一個人可以拿5分, 4分算是高於平均的分數了. 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在她們學校裡, 如果你表現是3.5分, 通常老師會給你5分, 而不會給你"你表現應得的分數", 若拿到3.5分, 通常是你表現真得很差(要是我們就是直接給1分之類的.....), 所以她覺得有點受挫, 頓時讓親戚甲相當傻眼...這種環境固然給予了良好的自信, 但難道不會有讓人不知天高地厚的問題嗎? 我覺得應該還是要兩者平衡, 平常應該多多稱讚, 讓小孩有自信充滿了正面的能量和光芒, 但該讓他受挫澆他冷水的時候就不要心軟...

回到一開始的例子, 案例一雖然我真的覺得那沒甚麼, 因為我一向都是在沒甚麼指引的情況下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的, 但是在這個"重視鼓勵"的大環境下, 我應該是要有所表示, 不然會讓人覺得內心有些受挫, 而且這多少同時也可以提醒我自己其實我自己還是有點能力的人的...案例二則純粹是我的問題了, 它的確是一項值得被稱讚的事, 只是我深受自身經驗的影響, 稱讚的話語不會那麼容易脫口而出. 案例三又是另外一個有趣的情況, 就是我個人經驗發現, 在稱讚的用語上, 即便美國人和加拿大人都會用一些我們會覺得過於誇張的詞彙, 但是我發現美國人用的詞彙會比加拿大人更誇張一級. 比如說明明是同樣的感受或東西, 我們會說:"還不錯啊!", 加拿大人會說:" 超讚的!", 美國人會說:" 喔! 我的老天爺啊! 我從來沒有看過這麼好的東西, 要是我以後再也看不到了會怎麼辦啊!!!"......所以當我看到那個成品的時候, 我內心真正的OS是:" That looks ok. It should work.", 不過我知道我應該要用誇張一點的用詞, 所以我說了:"Wow... that's pretty good.", 但是我忘記這個級數只能算是加拿大級, 畢竟我在加拿大待的時間比美國多多了, 我應該要升級到美國級數說:" That's awesome!" 外加一些誇張的手勢和表情(事實上  awesome 這個詞彙在美國還真是一天到晚都可以聽到....). 不過好在那些技工也只是在開玩笑而已, 沒有惡意, 但是還是讓我警惕並注意到這點. 

不過知道容易,要真正做到並不簡單, 只能隨時多提醒自己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