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一向是以優美的天然環境景觀名聞遐邇,這當然也是來自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靠山面海,加上境內高高低低起伏不平的地勢,擁有獨特的景觀,即便只是開在一般的市區路上,常常轉個彎就會有「哇!」的感覺,這跟在大多倫多區開車的路景差很多,雖然不是說多倫多的街景差,只是由於大多倫多區(甚至可說整個安省南部)地勢變化不大,周遭完全沒有山,開在路上除了人造景觀(房子街道...)和偶爾的地勢小變化,一般而言我不會覺得會看到什麼特別美的景觀(不過若沿著安大略湖邊開是有好一點)。由於溫哥華被群山圍繞,而且看起來都很近,所以開車時總可以看到在建築物後頭的山,山景會隨著天候變化有所不同,所以開車多了很多可以東看西看的樂趣,由於地形變化大,常常會有急下坡,但之後又會變成上坡或看到遠方的山,當沿下坡往下開時,往前看遠方山上的屋子時都會有種屋子在天上的那種錯覺感,讓我想到電影 「Inception」裡的視覺魔幻感,非常神奇有趣,下圖就是一些例子,不過Google 街景上的感覺還是會跟實際在車上看到的感覺有差。

 

 

溫哥華另外一個讓人注意到的就是這裡亞洲人的比例,雖然多倫多是個非常多元的城市(官方統計有50%的多倫多人都不是在加拿大出生的),亞洲人也不少,但就是因為「很多元」,所以亞洲人只是頻譜中的一部分,而溫哥華感覺上是亞洲人佔據「多元頻譜」中的大部分,所以即便我覺得多倫多亞洲人已經不少了,來到溫哥華時還是有點吃驚。而亞洲人口當中,我看到的主要還是華人和韓國人佔大多數,其中華人還遠大於韓國人(統計數字其實顯示菲律賓裔還比韓國多,不過我只知道我的房仲是菲律賓移民二三代,其他倒沒注意到菲律賓裔也不少),這從機場就可以觀察到,除了我看到一大堆亞裔面孔的機場服務人員外,就連機場告示除了英法文外,還可以看到中文緊鄰在旁,感覺中文就像是官方語言一樣。在這個人口比例下,很常看到亞洲相關的服務業,而亞洲文化雖然不可能取代主流文化,但他似乎已鑲嵌在溫哥華人們的生活中,比如到處可見的壽司店(很多溫哥華人不能三日離開壽司),或是在這地位等於一般超市的大統華超市(也就是說不是只有亞洲人會去,而是所有人都會去的超市),以及三不五時見到白人媽媽帶著小孩一邊喝珍奶一邊逛日本零售店,又或是可以在韓國超市看到辦會員卡的白人客戶等等。此外這裡比在多倫多容易遇到台灣人,種種而言對我們來說算是好事。不過這點並不在我們當初決定是否搬來溫哥華的考量之中,所以本來不是很在意,但後來想想,覺得對我們小孩而言,也許反而這才是最大的好處。

人其實是很視覺的動物,對世界和周遭環境的認知主要是來自長久不斷地視覺觀察,雖然我們不見得能記得每一次的觀察心得,但每一次的觀察都會不知不覺中在我們潛意識裡留下一些紀錄,這可能是大腦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讓人在之後若遇到類似情況時,有「東西」可以被快速提取來應變,而這些機制基本上是自然發生,我們無法操控的。雖然本意是在保護我們,但同時這也代表人永遠都不可能是「客觀」的,因為你深刻地受到個人之前經驗的影響,所以所處環境對人影響非常深遠,因為你無時無刻不在被所處的環境「訓練」和「同化」。所以若是所處環境可以讓自己感到正向,生活才會被「同化」得越來越好。

這裡亞洲人多,充斥在各個階層(包括領導階層)和各個領域,對一個在這長大的亞洲小孩而言,他不會覺得說亞洲人只能從事某些工作(比如數理相關),或是因為「沒有亞洲人當過領導人,所以亞洲人看起來不像領導人」也因此而不能當領導人(這種刻板印象在北美很常見),在個人發展引導上,「有前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不希望小孩被一些根本與個人能力無關的因素自我限制,而影響發揮。「亞洲人夠不夠多」其實也是很重要的,雖然亞洲人在溫哥華再怎麼多大概也不大可能變成多數族群(我指大溫哥華區,列治文亞洲人大概真的是多數..),但是這個族群應該有大到不會被歸類為「少數族群」。我個人是認為只要「少數」和「多數」的區分夠明顯,就自然會有二分化族群的後果,「少數」族群就會開始被貼上標籤,大家也會對「少數」族群開始有某種「期待」(或是成見),而「少數」族群就會開始有壓力必須要滿足社會期待,無法真正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因為隨時會擔心別人用異樣眼光看待。相反地,若是沒法很明顯地區分哪些是少數人哪些是多數人時,「成見」會比較難形成,比如對一個白人(或是任何人種)而言,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亞洲人夠多,而每個人的性格想法自然都不會一樣,他無法以一概全,自然很難會歸納出成見(當然有些人還是可以,不過那種就先另當別論了...)。所以在大溫哥華區亞洲人夠多的情況下,希望我的小孩不會覺得自己是「少數」,而因此放棄對事物的「主動權」。

另外一個是身份認同的問題,出國多年來遇到過不少ABC或是小留學生,或是以前在美國看到針對亞裔族群拍的紀錄片,有一些人會讓我感受到他們身份認同的問題。個人腦補可能是他們小時所處的環境中,亞洲人是絕對少數,而其他人看待他們時總是會先入為主地認定他們是「外國人」(不管他們實際上是不是),可能日常生活中時不時地因此而被欺負,所以他們不想「看起來」像是亞洲人,故意染髮或是戴瞳孔變色片,只跟白人來往,拒絕跟其他真的來自亞洲的亞洲人交朋友,想盡力地脫離「亞洲人」這個標籤,可是很遺憾地,在不認識他們的白人眼裡,他們依舊是會被當成外國人,而且真正亞洲人眼裡,他們也不會被當作自己人,所以這些ABC內心深處難免會有一種自己也不曉得自己是誰的困擾。這個議題實在太困難了,我只能希望所處的環境能夠提供足夠多元的機會,讓小童們以後可以自由自在地認定自己是有台灣淵源的加拿大人,而不會因此受到任何差別待遇。就好像一個台中長大到台北成家立業的人,他不需要糾結自己是台中人還是台北人一樣,他就是一個「台中長大到台北成家立業的人」。我希望這在溫哥華應該是可以達成的吧?

 

 

本來只是想隨便記錄一些初始印象,結果還是寫了一大堆,但是只要一直住下去,新的印象想法是會一直不斷產生,所以還是先就此打住了。整體而言,相比於加拿大天龍國的多倫多,溫哥華在資源方面是遠不及,這同時也意味著我們需要付出更多(時間或是金錢),目前都還算是在適應中,雖然感受到好像負面的東西比較多,但是我們應該要更著重於在新環境發掘新的機會和正面的東西,人生就是要不斷地善用所處的優勢才能過得更好。除此之外,我們覺得溫哥華與多倫多相比跟台灣像多了,除了自然環境跟台灣一樣有山有海,氣候溫暖多了,就連一天到晚下雨這點也跟台北(或是北台灣都算)很像,而且台灣人也多很多!我們在想也許當年紀變大時,內心「返鄉」或是「落葉歸根」的想法自然會越強烈,會想到一個跟故鄉很像的地方(假如回去不是一個選項的話),溫哥華剛好提供了一個兼顧「工作」和「思鄉」的環境,也許我們終究就是要搬來的吧!

 

本系列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hu 的頭像
    erhu

    erhu -- 生活。旅遊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