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間過得很快, 轉眼間離上次更新部落格已經快兩個月了, 不過讓人更有感的是嬰兒已經加入我們的生活兩年多了, 基本上已經不該再用嬰兒稱呼她了, 所以從本文起, 嬰兒正式從嬰兒畢業成為小童. 雖然我第一句是說時間過得很快, 但在有小童的宇宙裡老實說我還真的不曉得時間到底是過得快還是慢, 印象中那個圓呼呼只會原地打滾的肉球, 突然間變成今天會到處跑來跑去尖叫的小童, 這點的確人感覺時間過得很快, 但在那無數充滿嬰兒爆哭的深夜裡和小童歇斯底里的哭鬧時, 卻又哀嘆時間怎麼過得這麼慢, 小孩何時才會長大......

還沒有小孩的時候, 只能聽有小孩的朋友們哭訴生活的可怕, 但沒經歷過就是沒法體會, 只能總節這是一件需要事先好好準備的事情. 大概因為這層考慮加上現實經歷的影響, 我們比大多數的人還晚生小孩, 不過即便到決定要生小孩前, 對於"為何要生小孩"這個問題, 我似乎也無法提出比"生命的目地, 在於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這種爛回答更具體有意義的回答....不過我倒是無意思考"為什麼", 很多時候想做甚麼事不見得需要理由的, 反正都已經做了...我比較會去想的是有小孩之後, 對我們自己人生有何正向意義.

會去想正向意義ㄧ方面也是因為在這種"日無安閒, 夜無好眠"的育兒生活裡, 太容易找到負面的東西了, 總是要找出ㄧ些正面的東西來平衡一下, 雖然想通了並不見得會減輕必經的痛苦, 但至少可以鼓勵支持自己撐過去或是事後比較容易釋懷.

我覺得有小孩後對父母本身最大的正向意義就是它讓我們有機會去讓自己成為一個 "更好的人".

首先, 有了小孩之後, 小孩就像是你身上新長出來的一部分, 舊有的自己和這新長出來的一部分變成了"新我", 你無法再像以前一樣只需要考慮"舊我", 而是凡事都得要以"新我"做考量,  很多以前理所當然的事情不再理所當然, 以前的生活習慣可能得要全部砍掉重練,  社交生活也不若往常, 若是朋友剛好都是沒小孩的, 你會被逐漸地疏離喪失社交活動, 直到他們也生了小孩或是交了其他有小孩的朋友, 才會再有人重新進入你的生活裡... 工作職涯發展無法只需自顧自地往前衝, 可能需要不斷地放棄ㄧ些機會和可能, 然後日常生活常常累得半死卻發現好像甚麼事都沒有完成, 因為都被小孩纏住了...總之, 父母得要做出很大的犧牲, 只是為了小孩, 這種完全以他人的利益為考量的奉獻, 要不是因為小孩, 還有甚麼機會我們會發自內心由衷地去做(好吧, 至少我覺得我沒有...)?

另外一點則沒有那麼容易查覺(因為這點是從書上看來的), 就是在教養小孩的過程中, 可以讓我們有機會去回想自己的出身和重新認識自己, 而進一步去改善自己. 這有點難解釋, 不過我可以試試看. 心理學家發現每一個人的性格信念和習慣其實深受原生家庭和原生環境的影響, 而且影響的層面及深度其實遠比我們想像得大, 即便我們從來未曾發現或甚至否認它們的影響力, 但從原生家庭和環境學習到的東西, 往往是我們教養下一代時奉行的方針, 而且顯少產生懷疑, 所以在教養的過程中, 有時會發現"為何就是不管用"或是怎樣都無法讓小孩了解, 這時就是好好重新認識自己和認知自己的現實與小孩的現實之間的差異的時候. 書的作者是ㄧ名心理學家, 專精領域是親子關係, 也是職業的諮詢師, 書裡有提到一個例子, 有一個事業相當有成的律師爸爸, 帶著他的兒子來諮詢, 因為他覺得他的兒子性格過於軟弱, 不夠MAN, 偶爾還會哭泣, 他很擔心他的小孩長大後無法在社會上生存, 可是他屢次想要幫他小孩MAN起來,小孩就是做不到, 反而 更常哭泣了, 親子之間關係只有每況愈下. 諮詢師與兩人分別談話後, 只是覺得小孩比其他男孩稍微情感纖細一點, 並沒有任何問題, 所以比較奇怪的是為何爸爸認為要夠MAN才有辦法生存. 在多次與爸爸對談後, 才了解原來爸爸小時候是在紐約最亂最複雜的社區長大, 從小只能不斷地武裝自己, 好在自己相當努力終有所成, 現在早已離開當年的社區, 而是住在一個富裕人人稱羨的社區。 可是即便他早已離開那個混亂的成長地方, 他的內心始終無法擺脫那個"現實世界是一個殘酷的叢林, 只有最強悍的人才能生存"的想法(或是夢魘). 當他看到他的兒子多愁善感時, 他無意間把自己的經歷投射在他兒子身上, 所以會相當擔心兒子的未來, 卻忽略他小孩的個體性以及最重要的一點, 他小孩根本就不是在他小時侯的那個生長環境下長大的啊! 根本就沒有必要武裝自己才能生存啊! 爸爸本人一開始也說不上來為何他認為他的小孩需要MAN一點, 這也是在多次諮詢後他才找出這個念頭的源頭, 一旦了解後, 頓時就發現這根本就是一個沒有必要的堅持...

另外一個例子是有個媽媽來諮詢, 她認為她完全無法約束管制她的小孩, 她就是沒有辦法對小孩強硬, 跟小孩約法三章, 並在小孩違背承諾後做出ㄧ些反應, 而只是不斷被動地被小孩操弄, 而自己也說不上來為什麼. 諮詢結果後發現, 原來媽媽從小是生長在一個不被人肯定的環境, 她自己的爸爸對她相當冷漠, 甚至是不喜歡她, 她常常擔心有一天會被爸爸拋棄, 所以完全不敢忤逆爸爸, 爸爸要她做甚麼她就做甚麼, 對自己完全沒有自信, 也才會變成甚至害怕被自己的小孩討厭而完全不知道如何與她們互動. 書中提到的許多例子也類似如此, 很多執念和困境在當下看似怎樣都無法突破, ㄧ旦好好檢視自己的過去搞清楚來由後, 事情變得簡單多了, 也自然而然地知道該怎麼做了. 從小到大也常聽到ㄧ些父母堅決反對自己的小孩去做某件事, 因為自己的經驗證實這是件失敗的事, 為了小孩好, 過早展現出過於激烈的反對, 往往適得其反和造成親子間的衝突, 這是因為父母用自己的框架去看小孩, 無法意識到時空場景人物的差異, 加上過於擔心小孩, 而反而忽略去從小孩的眼光看世界的這一重要步驟, 進而失去與小孩溝通的能力. 諷刺的是, 正是因為小孩對父母是如此地重要和如此地親, 反而更容易讓父母去略過客觀思考的這一步驟. 此外, 也唯有認清自己, 弄清楚了自己的思緒邏輯原點, 也才有辦法明白自己和他人想法上的不同, 才能做進一步的深層溝通.

即便生活上與他人意見不合是很常有的事, 但絕大多數的情況我們根本不會在意我們的"不合", 但我們可不會輕易地接受我們跟小孩的"不合", 若真想要解決, 就必須要如同前文, 好好地自省找出異同. 可以想成是有了小孩後, 人生就多了很多強迫自己更了解自己和改善自己的機會, 因為你在乎. 所以我才會說正向意義是可以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因為有這個動力.

可是知易行難啊! 有多少人有辦法總是不陷於當下的情境中, 而進行理性客觀的溝通呢? 只能靠不斷地提醒自己, 以及培養接受他人幹話的雅量. 總 之, 要當個稱職的父母還真是不容易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hu 的頭像
    erhu

    erhu -- 生活。旅遊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