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可以長期觀察小朋友成長過程應該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假如你不需要負照顧責任的話...),因為從他們發展的過程中,可以讓人了解人類是如何學習溝通和認知所處的環境的,成年人學習的媒介和方法也許不盡相同,但很多根本的原則基本上是從小到大都不大會改變的,所以有時反而可以藉由觀察小朋友的行為來反思一些一直以來覺得理所當然的概念和想法,比如說小童在語文能力的發展過程總是讓我覺得很有趣。
小童一開始當然是講嬰兒語,就是不隸屬於任何標準化通用的人類語言,這嬰兒語只有他自己會使用,而也只有爸媽有可能可以聽懂(而且可能搞錯的機會也不少)。還記得小童最先學會的正式語言詞彙是「下雨」和「上樓」(中文),當時是年度回台灣省親(冬天),我們全程住在位於宜蘭的大舅子家,而眾所皆知宜蘭的冬天就是一天到晚都在下雨,而且我大舅子家有很多層,我們是住在最上層,客廳廚房等生活機能樓層在樓下,常常需要上樓拿東西,所以大家一天到晚把這兩個詞彙掛在嘴邊,小童有非常多的機會在短時間內聽到這兩個詞彙和觀察大家的反應來建立連結,她是真正瞭解這兩個詞彙的意義,而不是只是去重複聲音而已,這其實很有趣,因為我們之前試著教她其他的詞彙都不成功,就這兩個沒人教無師自通,相關內容可見我另一篇文章--嬰兒語。當小童開始具備語文能力和上托兒所後,我很好奇她到底會把哪一個語文當作主要語言,因為在家裡我們都是全部講中文,在托兒所當然是全部講英文,而且我估算過以週為單位的話,在她清醒的時間裡聽到中文和英文的時間是一樣多的。一開始的時候他應該是以中文為主要語言,跟我們都是說中文,在學校裡雖然會跟從老師們的指令,但是鮮少說話和跟其他小朋友互動,不過老師們說很小的小朋友其實本來就是自己玩自己的,所以這樣很正常,只是我們就不知道她的英文程度是如何了。隨著在托兒所時間漸長,我們開始觀察到英文有後來居上的趨勢,跟我們講話時開始有英文出現,到後期時英文的比例越來越高,頓時我反而開始想她中文的地位可能快不保了,結果這時新冠疫情出現,封城了,托兒所也關了。
就這樣小童被留在家裡長達半年,每天只會見到我們和跟我們玩,由於疫情的關係,自然不會有跟其他人有任何的互動,她的人生突然從中英雙語變成純中文,此時也適逢語言能力更進一步地發展,中文地位不但起死回生,而且中文能力獲得長足的進步,我們越來越少聽到她講英文,後期英文就像消失了一樣。半年過去後,學校又開學了,她再度回到中英雙語的環境,不過這次中文地位的根基相當穩固,一直過了另外一個半年,我們還是沒有聽到他講英文,也就是有一年的時間英文(我主要是指句子,個別單字不算,因為很多東西她本來就只知道英文)不會出現在她與他人(包括自言自語地玩耍)的對話中。跟學校老師的對談中,也知道小童在學校不大講話,即便有跟人互動玩耍,都是以肢體語言和手勢做溝通,鮮少發出聲音,老師都常常鼓勵她說:「你聲音好好聽,可以多講一些話給老師聽嗎?」,不過她都無動於衷,所以當老師聽到我說小童在家聒噪不已時,無不瞠目結舌...我又開始擔心她會不會中文用得太習慣,反而開始抗拒/害怕說英文了...
不過似乎又有新的發展,過去幾個星期我發現她偶爾會自發性地有「英語時間」,就是突然間只講英文,事前完全沒有徵兆,然後也是大概半小時後就突然轉成全程中文,我完全沒有辦法發現觸發轉換的關鍵是什麼,不過讓人欣慰的是,她還是會講英文的嘛(淚...)!看來這中英拉鋸的戲碼還有得演了,真好奇最後到底是怎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