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實這篇是要回應小郁在「語文學習」的第一篇留言(如果有第二篇的話...)因為篇幅太長,所以我就不用迴響,而用新文章發表了。


這個有關幾歲以前學語文比較容易的說法,我是有聽過的,普遍的講法是說因為小孩子可以聽得出比較多的聲音差異性,而大人不行,所以小孩子學語文比較容易。

關於這個論點,我又有一套自己的理論了(一樣不負責任的:P),我認為會造成學習差異的原因主要是出在「認知」的問題,而非完全只是聽不聽得出聲音差異或是年紀的問題。我們從一出生開始接觸這個世界,為了要在這個世界生存,我們的大腦必須建構發現出無數個行為模式以適應這個世界,舉個簡單的例子,像我哥和我姐都說過小孩子在一歲以前,還是幾個月大的時候,是還不會認人的。想像一個嬰兒,剛來到這個世界,睜開眼,他看見了什麼東西?實際情況可能是媽媽躺在嬰兒旁邊,爸爸站在旁邊興奮著,但他看到的東西只不過一塊又一塊的顏色,有的顏色會動,有的不會?為什麼?因為他還沒學會「辨識」物品,若爸爸叫他(如果環境沒其他比較明顯的聲音的話),他可能會看向爸爸,但這絕對不是因為他「認出」爸爸,或是「認出」有一個「人」在那邊,他只是順著聲音的方向看過去而已。他可能無法分辨爸爸身後的冰箱,到底是爸爸身上的一部份,還是分開的,他自然也不會瞭解爸爸的臉是視野中的那一塊區域,他可能頂多發現有一個東西一直在動而已(嘴巴),這也是為何剛生下來的嬰兒總是很茫然的樣子,因為他們真的很茫然啊!我不知要如何把這個概念講清楚,畢竟我不當嬰兒很久了,這些都是我的揣測,你可能要發揮想像力。認知建構的過程是很漫長的,所以嬰兒可能要一直到好幾個月過後,才會知道「人」的「臉」是會有兩個橢圓的東西(眼睛),一條垂直三角形的東西(鼻子)和一個水平,有時扁有時橢圓的東西(嘴巴),也才能進一步地認出爸爸和媽媽的臉。也由於這個「模式」建構之深刻,像我現在即便看到類似組合的東西,我都會覺得他像是人臉,就像汽車的車前燈和進風口和檔版(就是汽車的正面啦,車燈以下),比如說我就會覺得別克的車長得比較斯文,而馬自達3的車長得比較兇一樣(有人跟我一樣嗎?),有時候看牆壁可能因為水垢或其他原因,出現了兩塊相近的班點和一條線,我就會覺得那像人臉。由此可見這模式建構之深刻,同樣的例子很多,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看過那種「視覺錯亂」的圖片,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當大腦見到東西,要解讀這個東西時,會從已有的模式裡去解讀,使所見的東西「有意義」,而自動忽略了一些細節或自行增加一些細節,以幫助「認知」眼前的東西。

聽覺也是一樣的(終於講回正題了),我們都是用自己特有的模式來學習東西,包括語言,聽到的東西是一模一樣的,但是解讀出來的結果卻未必相同。像成年人的大腦其實早就建構出一套非常完善的「語言」模式了,所以當學習新語言時,聽到了不同的發音,想要記住這些發音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出母語中最接近的聲音,用類比的方式去記下來,在記憶的過程中,大腦就像一個濾波器,自動地把不必要的細節給濾掉了,以幫助記憶的最佳化,所以成年人講出來的第二語言,總是有母語腔調,而不會出現母語或新語言以外的腔調,也是為何我們總是沒辦法講英文講得跟美國人一樣(除非經過特殊的學習)。相反地,由於小孩子在「語言」模式的建構並不夠深刻,直接記住新的聲音並不會比向成年人用類比的方式困難,所以他們直接記住了原來的聲音,而沒有遺漏或添加其他的東西,所以才會講得比較標準。所以我認為會造成差異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認知」的關係,那,難道我們的英文一輩子都沒救了嗎?成年人學新語言一定比小孩子慢嗎?那也未必!只是我們要記住學發音時,要把耳朵完全打開,不要用相似的音去記他,而要用心去聽所有的細節並且記住,這樣才可以把音發正確(至少我覺得對我有用啦)。同樣地,成年人學新語言雖然在聲音方面是有些弱勢的,但只要記住上面的原則,是可以改善問題的,而且別忘了,我們相對小孩子有非常強的類比和衍生的能力,尤其是在文法和理解方面,學習上的優勢太多了,所以,我個人認為,成年人學新語言未必會輸給小孩子的!我們還是有機會的!

有沒有安慰到語文學不好的人啊?: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