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初在還沒出國的時候,就有聽過有人說: "在國外生活會遇到很多的障礙,語言是第一道障礙,過了一小段時間以後,你會覺得你克服了這個障礙,覺得其他生活上的障礙更令人煩心,但一旦待的時間夠久,在其他生活上的障礙早已解決之時,你才會赫然發現其實你根本就從來沒有真正解決過語言障礙的問題...." 記得當初聽到時,對於"第一道障礙"這個說法可以了解,但並不是真的很可以體會該段話後半段的意境,如今來北美已超過5年,現在總算可以深刻了解是怎麼一回事了...

對於一般的台灣人而言,即便從小到大都有在學英文,但英文這個東西就好像是你的鄰居一樣,你還算常看到,認得他,但就是不大熟....所以出國後,明明我們的英文底子都不算差,但跟外國人對談時,聽總是鴨子聽雷,說的時候總是捉襟見肘找不到正確的辭彙. 好在在環境的訓練之下,多半只要幾個月就可以有很大的突破,去辦事情的時候可以正確地闡述你想要做的事情,可以比較精確地了解對方表達的意思,過了一兩年後,覺得電視上的節目幾乎都可以看得懂,可以還算流利地跟外國人交談,總覺得:"嘿....我總算把語文這件事給搞定了!" 但事實上呢?

個人而言,我並沒有如此樂觀...雖然某種程度而言這樣講是沒有錯的,因為在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情的確都可以順利地以英文完成,你不大會因為英文而在生活上有困難,因為都有辦法溝通,但我不認為這樣就算"搞定." 一般出國留學生英文底子都是夠的,一開始不能講得好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在人生過去的幾十年中,從來沒有機會去用它,這些英文你都會的,只是不知道如何去正確地使用它,而一旦身處英文環境,這個環境就像是一個媒介,可以幫助你建立"連結",讓你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如何根據當時所在的場景選擇適當正確的辭彙和語句,所以留學生在出國後短期內都會有一種"英文突飛猛進"的感覺.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這種感覺就越來越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遇到瓶頸的感覺,你會覺得你的英文好像是夠用了,但是就是終究無法像母語人士一樣流利自然,雖然溝通無礙,但在詞彙的使用上總是無法盡善盡美,還是會有一些時候你會覺得你無法如你所願地表達你的想法,而且還是會有一些時候是你不知道你的外國同事到底在講什麼鬼的,你認知到你的英文還是不夠好,更遑論發音這件事了...但是好像無法做些什麼,總覺得好像英文就是這樣了,很難再進步了....為何會這樣?

一開始會進步,只是因為你本來就會這些東西,你只是需要訓練如何使用它,但是已有的英文水平通常不足以讓你再更上一層樓,你必須要不斷地去學習閱讀才有可能進步,很多用語或是說法都是要在某種場景下才會出現,若沒有讀過遇過類似的東西,遇到了一樣呆若木雞.換個角度來想,一般母語人士從小就是使用這個語言,思考的時候也是使用這個語言,從小到大,學校也都會要求她們閱讀很多書籍,這種日積月累學習下的效力,無論在這個語文應用的深度和廣度,當然都比我們這種外國人來得強,很多人會誤以為在國外待得久,英文就可以跟母語人士一樣,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在沒有特別去進修的情況下,你只是會更加熟練地運用你本來就會的東西,詞彙相對受限,可能就只是反覆使用某些固定詞彙和用法,對母語人士而言,她們當然知道你在說什麼,但是就是"講得不夠漂亮"...這點可以從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很多在北美生活已久的人,英文其實也不怎麼樣或是也沒比我們好多少獲得佐證....你還是必須要廣泛地閱讀和涉獵,才有可能讓英文更上一層樓.依我們的經驗,我們發現研究所時期才出國的人,無論是出來唸碩士或是博士,英文等級(不考慮書寫,純論口語能力的話)通常會比大學就出來的人遜一籌,而大學才出來的人可能又會比高中就出來的差一點,而高中出來的又比國中出來的差一點(這裡的差一點其實只是"離母語人士"遠一點),但國中以前出來的對我們而言就幾乎沒有什麼差別了,幾乎都接近母語人士等級了...主要就是跟涉獵的深度和廣度有關了,如果你受教育的過程當中,有一半以上時間都跟母語人士受一樣的教育,沒有什麼理由你會跟她們差很多的(如果你所在地區華人超多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而像我們這種碩博士才出來的人,頂多對我們專業領域很熟悉,別的領域用中文就算我們明明懂,用英文就跟天書一樣了...比如說歐洲歷史的話題,什麼 十字軍東征 麥哲倫發現好望角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種東西很多時候根本不知道它的英文是什麼,特別是歷史人物的名字,像 居禮夫人 大流士 之類的,或是地名國家名像 白俄羅斯 立陶宛 這種你中文知道是什麼,但是從來沒有碰到有關她們的英文資訊. 我還記得我剛到美國的時候,美國人跟我說 Columbus的時候, 我一臉茫然, 我根本不知道Columbus就是哥倫布,讓人覺得我很沒常識....還有些時候是比較文化深層的東西,可能跟她們小時候流行的卡通或是書籍內容有關,如果你是在這邊受教育的話,這些東西就一點都不陌生了,而且你會看的書會跟這裡的母語人士很類似,也不致於完全不知道她們在講什麼.這種感覺大概就像就算是一個中文很好的外國人,你也不會期待他可以看懂超過60%全民最大黨的內容...所以在語文能力上,我們跟母語人士還是有非常非常大的差別的.......

當然很多人會想說,語言不過就是溝通的工具,能通就好了,幹麼那麼在意.這當然也對,但是這又得看你想做什麼了,如果只是想在國外生活,當然可以溝通就好了,但若是你在工作上要能出人頭地,除了專業能力外,溝通技巧的等級是要相對高才行,畢竟你說話或與人溝通時的形象,是別人鑑定你是否"專業"的準則之一,若是你總是可以精確並言簡意賅地表達你的意見,並且能用比較好的語文包裝的話,別人對你的專業感自然大不相同...這種感覺大概就像研討會裡聽教授發表論文和學生發表論文的不同,即便學生才是真正懂發表文章內容的人,教授們使用的詞藻或陳述方式通常就是會讓人覺得他們比較厲害....

其實這個認知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最近比較有感主要也是因為開始工作,公司裡的同事多為母語人士有關,我之前總覺得我的英文應該夠用,但實際上還是常常會有"怎麼這麼簡單的概念/事情都講不好?"的懊惱,以前比較沒有這種困擾是因為學校裡的同學絕大多數都是外國人,英文半斤八兩,大家都是意思到了就好了,階級也很平,只有老闆比你大,所以也不會有什麼升遷或是表現好加薪這種事...在公司裡就要比較小心,也使得有效專業的語文溝通更加重要....題外話就是我現在公司裡旁邊的同事都是母語人士,我很常發現我會不知道他們在講什麼,除了是因為題材外,也會因為他們講話都"好小聲"所致....明明旁邊辦公格的人講話跟唱歌一樣大聲,不知為何他們要講這麼小聲,有時看他們講話就像在看默劇一樣,明明兩個人嘴巴都有在動,卻都聽不到聲音,但是他們還可以不定時地點頭表示同意對方的說法,真是見鬼了....此外我老闆其實是在蒙特婁不是在多倫多,所以我都是要靠電話跟他溝通聯絡,但是他講話常常會有點含糊不清又講很快(他也不是英文母語人士,也是有些腔調),我常常會聽不懂他在講什麼,也更加讓我感受到英文程度的不足及溝通的重要性,才會有感而發本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hu 的頭像
    erhu

    erhu -- 生活。旅遊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