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在北美絕大多數的地方都是不可或缺的東西, 除非你剛好住在大眾運輸系統發達的大城市裡, 而且又不需要離開城市, 不然沒有車子就好像沒有腳一樣哪裡都去不了...由於生活極度仰賴車子, 所以我發現這裡的人在買車的時候都會下很多工夫做研究, 會盡全力買到C/P值最高的車子, 有些時後會發現人們花在找車子的心思, 竟然會比花在找自己房子的心思還要多, 也是很弔詭的一件事...
我的第一台車是一台得來全不費工夫的車子, 是我爸的朋友有一台開了很久的車不想開了, 本來打算要拿去報廢場報廢了, 後來不知為何就決定送給我爸了, 大概是因為我那時也剛好有在跟我爸需要一台車, 他們兩人談話後一拍即合的緣故吧. 那時會想要一台車是因為我冬天鼻子過敏很嚴重, 騎機車雖然方便, 但是帶了口罩還是會流鼻涕, 所以想說開車對鼻子應該會比較好. 雖然那台車跟我的年齡相仿, 很有親切感, 但是那台車算是高級車, 所以狀況算維持的還不錯, 只是常常在等紅綠燈的時候熄火....其他部分都還不錯, 而且很耐撞...有一次在快速道路上遇到有人酒駕, 我已經停下來一陣子了她竟然還可以從後推撞, 雖然他當時的車速不快, 不過我看到他那台休旅車前面bumper都被撞掉了, 回頭一看我的車, 咦!? 毫髮無傷, 車子舊歸舊, 還是很勇的嘛! 不過我跟那台車的緣分不算太深, 開了一年多後就因為要出國念書, 最後還是進了報廢廠, 不過以車子來講, 它應該也算是車瑞了, 可惜的是當年數位相機不流行, 沒有留下任何車子的照片..
第二台車就是到了美國以後, 發現地大物博根本不能不買車(雖然說我還是有知道有人在普渡那種地方可以住4年都沒買車的....), 便在學校的新聞群組上注意二手車的資訊, 就看到一台和譪可親的 Honda Accord, 車子的顏色讓我想到我大學時期的那台三冠王, 便跟賣家約看車, 車主是一對巴西來普度念數學的博士班夫婦, 車主其實已經畢業回巴西了, 他只是託他的朋友代售而已, 老實說我根本不知道怎麼挑車, 純粹就試開看看, 開起來感覺很順暢, 沒有甚麼噪音, 察覺不出有任何異樣, 加上等紅綠燈的時候不會熄火, 就決定買了...車主的朋友幫我打電話給車主議價, 我還記得當時由於剛到美國, 我還不大敢跟人講英文, 要跟人議價有點緊張, 車主一直強調他很喜歡這台車, 要不是很難運, 他很想把它運回巴西. 後來好像意思殺了個幾百塊, 最後是以一萬塊成交, 5年新的Accord1萬塊成交, 現在想真是超划算. 後來跟同系一個來比較久的台灣人講到買車的事情, 赫然發現他竟然剛好認識車主, 從他那裏證實這台車車主是有在好好照料, 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雖然我當時是以感覺在買車, 沒有很仔細在看, 但結果證實還是沒有甚麼問題的~
結果這台車就跟我們好多年, 閱歷豐富, 一起去過好多地方, 除了印地安納外, 後來親戚甲搬到德州後, 車子也在德州待了好幾年, 後來我們從德州搬到加拿大蒙特婁, 也是開著這台車載著所有家當隨我們3千公里的長征(詳情請見 中西部西南部之千里搬家行 和 加拿大之千里搬家二度行 兩文前後差3年..), 搬到多倫多來時, 也是用它載家當搬家. 它待過超熱的德州, 也住過冷得要命的加拿大. 不過雖然感情深厚, 老車畢竟是老車, 今年已經15歲了,過去兩年花在汽車維修的費用越飆越高, 而且車子有些時候倒車會沒力, 我們都說這台車是很正面思考的車子, 他只知道往前看, 不會走回頭路的...加上這幾年冬天常會遇到大雪, 這台車在雪中相當吃力, 考慮種種因素, 還是只能決定換車了...
從下定決心換車到買到新的車其實沒有花太多時間, 反倒是買了新的車後, 舊車並沒有去特別處理, 我同事就一天到晚跟我講可以怎樣賣車之類的, 我就一直提不起勁去賣掉這台舊車, 我總覺得很多回憶在那台車上, 不大想把車賣給別人. 不過再怎麼不捨, 總還是有道別的一天, 我最後決定把它捐給一個專門在輔導誤入歧途的青少年的慈善機構, 他們會把你捐的車義賣或是當做輔導青少年做黑手的教材汽車, 感覺上這是我比較可以接受的終結方式... 這台車我們開了10年17萬公里(包括前車主總里程數是26萬5千), 昨天把車開到收車中心, 跟它做最後的合照後, 從今天起就要用新的車子來寫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