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一向是以優美的天然環境景觀名聞遐邇,這當然也是來自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靠山面海,加上境內高高低低起伏不平的地勢,擁有獨特的景觀,即便只是開在一般的市區路上,常常轉個彎就會有「哇!」的感覺,這跟在大多倫多區開車的路景差很多,雖然不是說多倫多的街景差,只是由於大多倫多區(甚至可說整個安省南部)地勢變化不大,周遭完全沒有山,開在路上除了人造景觀(房子街道...)和偶爾的地勢小變化,一般而言我不會覺得會看到什麼特別美的景觀(不過若沿著安大略湖邊開是有好一點)。由於溫哥華被群山圍繞,而且看起來都很近,所以開車時總可以看到在建築物後頭的山,山景會隨著天候變化有所不同,所以開車多了很多可以東看西看的樂趣,由於地形變化大,常常會有急下坡,但之後又會變成上坡或看到遠方的山,當沿下坡往下開時,往前看遠方山上的屋子時都會有種屋子在天上的那種錯覺感,讓我想到電影 「Inception」裡的視覺魔幻感,非常神奇有趣,下圖就是一些例子,不過Google 街景上的感覺還是會跟實際在車上看到的感覺有差。

 

 

溫哥華另外一個讓人注意到的就是這裡亞洲人的比例,雖然多倫多是個非常多元的城市(官方統計有50%的多倫多人都不是在加拿大出生的),亞洲人也不少,但就是因為「很多元」,所以亞洲人只是頻譜中的一部分,而溫哥華感覺上是亞洲人佔據「多元頻譜」中的大部分,所以即便我覺得多倫多亞洲人已經不少了,來到溫哥華時還是有點吃驚。而亞洲人口當中,我看到的主要還是華人和韓國人佔大多數,其中華人還遠大於韓國人(統計數字其實顯示菲律賓裔還比韓國多,不過我只知道我的房仲是菲律賓移民二三代,其他倒沒注意到菲律賓裔也不少),這從機場就可以觀察到,除了我看到一大堆亞裔面孔的機場服務人員外,就連機場告示除了英法文外,還可以看到中文緊鄰在旁,感覺中文就像是官方語言一樣。在這個人口比例下,很常看到亞洲相關的服務業,而亞洲文化雖然不可能取代主流文化,但他似乎已鑲嵌在溫哥華人們的生活中,比如到處可見的壽司店(很多溫哥華人不能三日離開壽司),或是在這地位等於一般超市的大統華超市(也就是說不是只有亞洲人會去,而是所有人都會去的超市),以及三不五時見到白人媽媽帶著小孩一邊喝珍奶一邊逛日本零售店,又或是可以在韓國超市看到辦會員卡的白人客戶等等。此外這裡比在多倫多容易遇到台灣人,種種而言對我們來說算是好事。不過這點並不在我們當初決定是否搬來溫哥華的考量之中,所以本來不是很在意,但後來想想,覺得對我們小孩而言,也許反而這才是最大的好處。

人其實是很視覺的動物,對世界和周遭環境的認知主要是來自長久不斷地視覺觀察,雖然我們不見得能記得每一次的觀察心得,但每一次的觀察都會不知不覺中在我們潛意識裡留下一些紀錄,這可能是大腦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讓人在之後若遇到類似情況時,有「東西」可以被快速提取來應變,而這些機制基本上是自然發生,我們無法操控的。雖然本意是在保護我們,但同時這也代表人永遠都不可能是「客觀」的,因為你深刻地受到個人之前經驗的影響,所以所處環境對人影響非常深遠,因為你無時無刻不在被所處的環境「訓練」和「同化」。所以若是所處環境可以讓自己感到正向,生活才會被「同化」得越來越好。

這裡亞洲人多,充斥在各個階層(包括領導階層)和各個領域,對一個在這長大的亞洲小孩而言,他不會覺得說亞洲人只能從事某些工作(比如數理相關),或是因為「沒有亞洲人當過領導人,所以亞洲人看起來不像領導人」也因此而不能當領導人(這種刻板印象在北美很常見),在個人發展引導上,「有前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不希望小孩被一些根本與個人能力無關的因素自我限制,而影響發揮。「亞洲人夠不夠多」其實也是很重要的,雖然亞洲人在溫哥華再怎麼多大概也不大可能變成多數族群(我指大溫哥華區,列治文亞洲人大概真的是多數..),但是這個族群應該有大到不會被歸類為「少數族群」。我個人是認為只要「少數」和「多數」的區分夠明顯,就自然會有二分化族群的後果,「少數」族群就會開始被貼上標籤,大家也會對「少數」族群開始有某種「期待」(或是成見),而「少數」族群就會開始有壓力必須要滿足社會期待,無法真正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因為隨時會擔心別人用異樣眼光看待。相反地,若是沒法很明顯地區分哪些是少數人哪些是多數人時,「成見」會比較難形成,比如對一個白人(或是任何人種)而言,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亞洲人夠多,而每個人的性格想法自然都不會一樣,他無法以一概全,自然很難會歸納出成見(當然有些人還是可以,不過那種就先另當別論了...)。所以在大溫哥華區亞洲人夠多的情況下,希望我的小孩不會覺得自己是「少數」,而因此放棄對事物的「主動權」。

另外一個是身份認同的問題,出國多年來遇到過不少ABC或是小留學生,或是以前在美國看到針對亞裔族群拍的紀錄片,有一些人會讓我感受到他們身份認同的問題。個人腦補可能是他們小時所處的環境中,亞洲人是絕對少數,而其他人看待他們時總是會先入為主地認定他們是「外國人」(不管他們實際上是不是),可能日常生活中時不時地因此而被欺負,所以他們不想「看起來」像是亞洲人,故意染髮或是戴瞳孔變色片,只跟白人來往,拒絕跟其他真的來自亞洲的亞洲人交朋友,想盡力地脫離「亞洲人」這個標籤,可是很遺憾地,在不認識他們的白人眼裡,他們依舊是會被當成外國人,而且真正亞洲人眼裡,他們也不會被當作自己人,所以這些ABC內心深處難免會有一種自己也不曉得自己是誰的困擾。這個議題實在太困難了,我只能希望所處的環境能夠提供足夠多元的機會,讓小童們以後可以自由自在地認定自己是有台灣淵源的加拿大人,而不會因此受到任何差別待遇。就好像一個台中長大到台北成家立業的人,他不需要糾結自己是台中人還是台北人一樣,他就是一個「台中長大到台北成家立業的人」。我希望這在溫哥華應該是可以達成的吧?

 

 

本來只是想隨便記錄一些初始印象,結果還是寫了一大堆,但是只要一直住下去,新的印象想法是會一直不斷產生,所以還是先就此打住了。整體而言,相比於加拿大天龍國的多倫多,溫哥華在資源方面是遠不及,這同時也意味著我們需要付出更多(時間或是金錢),目前都還算是在適應中,雖然感受到好像負面的東西比較多,但是我們應該要更著重於在新環境發掘新的機會和正面的東西,人生就是要不斷地善用所處的優勢才能過得更好。除此之外,我們覺得溫哥華與多倫多相比跟台灣像多了,除了自然環境跟台灣一樣有山有海,氣候溫暖多了,就連一天到晚下雨這點也跟台北(或是北台灣都算)很像,而且台灣人也多很多!我們在想也許當年紀變大時,內心「返鄉」或是「落葉歸根」的想法自然會越強烈,會想到一個跟故鄉很像的地方(假如回去不是一個選項的話),溫哥華剛好提供了一個兼顧「工作」和「思鄉」的環境,也許我們終究就是要搬來的吧!

 

本系列完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以前還在美國的時候,偶爾聽到人談及西岸東岸時,總是會聽到人說相對於東岸,西岸的人由於天氣比較好,個性會比較「陽光」,生活步調也會比較慢。來到加拿大後,直接比較東西岸的言論相對少聽到,我猜大概是因為加拿大的「東岸」有點難定義,這裡很多人提「東岸」,其實心裡想的應該是加拿大 Eastern Time Zone也就是美國東岸時區,這包括了安省魁省新布朗士維克,若是把代表的大城市多倫多和蒙特婁拿出來,的確是很可以跟美國東岸的紐約波士頓做聯想,但在東岸時區以東,還有大西洋時區的Nova Scotia愛德華王子島省和紐芬蘭時區的紐芬蘭,那裡才是真正加拿大地理的「東岸」,如果要把愛德華王子島的夏洛特和溫哥華島的維多利亞來比那邊步調比較快的話,還真是挺有挑戰性的...不過直接點名溫哥華和多倫多相比的話,網路上的評論看來是一面倒的覺得溫哥華步調比較慢。我們來了以後也是有感受到,除了辦很多事感覺到速度較慢效率較差外,就連同樣的連鎖超市在溫哥華的營業時間就是比在多倫多短(比較晚開門也比較早關門),步調慢雖然很多時候讓人很需要耐心,有些時候也是會有一些好處。比如我發現有些時候連收錢的速度都很慢,像之前我們家做地板整修,地板做好後一個多月地板商家就像消失了一樣,沒有跟我們收錢,但我因為要回台灣,所以主動跟他們聯繫說要付錢,不然我還真好奇他們會等多久才會來收錢,還有一次是去看牙醫,看完後他們說會先看我們保險給付多少,自付額的部分會之後再跟我們收,結果竟然過了兩個月後才用Email聯絡說還有要付錢的部分,但我們那時剛好在台灣,所以等到回來時(也就是過了三個月了)才有機會聯絡他們說要付錢,結果他們看了看,說:「喔,你們再過四個月後就會再回來檢查牙齒啦,到時候再付就好啦!」,聽完只讓我們瞠目結舌...

前面提到在美國時的「西岸天氣好」印象應該主要是來自於加州,溫暖陽光充足。溫哥華天氣相比於加拿大其他地方,由於緊鄰太平洋有海洋調節,氣候自然是比較溫暖的,這也是為什麼我需要搬來這裡的主因,不過若是跟加拿大人講溫哥華天氣好,得到的回應可能會很不一樣,除了加拿大人不大在乎冷之外,溫哥華暱稱 Raincouver,因為很常在下雨,來之前看網路上很多人形容是雨下到讓人得憂郁症的那種多,這倒是讓已經習慣多倫多三不五時萬里無雲好天氣(尤其是夏天,冬天有時即便超冷依舊外里無雲)的我有些憂慮,不過仔細查了天氣統計數據,發現其實整體感覺應該是跟台北很像,這裡下雨集中在冬天和春天,夏天好很多,而且數據顯示年雨量還不如台北多,雖然我很不喜歡台北冬天那種陰陰冷冷濕濕的感覺,不過至少我曾經在這種環境下長大也住了二十幾年,我想應該可以適應吧?我們來的時候是夏末,一直到初秋其實也沒有下什麼雨,的確進入秋末後就很常下雨,不過這下雨倒不是沒完沒了地一直下,而是會下下停停,也不大常一整天完全沒停地下,所以感覺比想像中好一些,尤其是對身為宜蘭人的親戚甲而言,這雨的下法跟宜蘭比差多了呢(我同意....)。不過天氣是看長期的,我們來此才幾個月,還需要時間觀察才行。有趣的是,這個冬天除了12月有下過幾場大雪(本地人都說是好幾年才會看到一次的那種大雪),之後的氣溫都在零上,跟以前在多倫多的秋天很像(多倫多秋天也會比較常下雨),讓我心裡一直有種「這秋天怎麼那麼久,冬天何時要來」的感覺...

 

待續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溫哥華和多倫多應該是加拿大對大部分的台灣人而言最有印象的城市了,而溫哥華的知名度可能還更勝多倫多,但實際上兩者城市規模相差頗大,像我之前住的密西沙加雖是大多倫多區僅次多倫多的第二大城,但人口70多萬,只有多倫多市的四分之一(多倫多市有快280萬),而溫哥華市只有60多萬,還比密西沙加少。若是比大都會區的人口,大多倫多區大約有660多萬人,大溫哥華區只有280多萬人,所以無論怎麼比溫哥華都比多倫多小得多。在搬來之前心裡的預期就是從大都市搬到小城市,更何況我是要搬到溫哥華郊區的更小城鎮,所以預期的是更疏鬆的住宅密度及可能要跑更遠才能買到東西,所以也許生活會比較不方便,從Google Map 上感覺商圈不多而且可能離住家也不算太近。不過搬來後才發現感覺很奇怪,首先住宅的密度其實沒有差太多,但是商圈卻比想像中近很多,而且是幾乎購買生活必須的商店都在住家開車僅10分鐘的範圍,反而比我在密西沙加時更方便,在密西沙加我到哪裡(吃飯買菜買其他東西)開車都要至少20分鐘,這讓我相當意外,尤其很多Google Map上看起來很遠的地方實際上很近,這時我才發現原來兩者在Google Map上顯示的比例尺是不一樣的,我早已習慣多倫多在地圖上顯示的比例,拿來看溫哥華區時就會有這種錯覺。拿個比較誇張的比喻,我以前在密西沙加要去大統華(加拿大最著名的華人連鎖超市)要開車25分鐘,韓國超市比較近,但也要快20分鐘,不過從現在我家開車25分鐘的範圍內大概有5家大統華和至少4家大型韓國超市,最近的大統華和韓國超市開車連10分鐘都不用,所以日常購物上省下超多時間,在日常生活便利性上,我反而感覺上像是從小城市搬到大城市。這可能是因為溫哥華區地小的關係,由於地小無法有很多人,所以城市規模不大,不過正由於地小,土地利用必須要比較有效率,所以商業區會跟住宅區更靠近,才會有這種更便利的感覺,不過若是要買比較特別的東西時,就可看出城市規模大的好處,因為選擇會多很多,而且安省是製造業的中心,很多產品製造商都是在大多倫多區,只要願意跑,貨比三家不是問題,這裡的選擇會少很多,有些東西可能還沒有比價的機會,所以要買非日常生活用品時,在這裡我要更仰賴網路購物,不過東西要過比較久才會到(密西沙加有超大Amazon倉儲,之前就算沒有Amazon prime的會員,常常也是會隔天就送到了)。

既然提到了買東西,就不能不提到讓我覺得衝擊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貴」!在考慮要不要搬來的時候,我有查一些給外派人員估算外派地跟出發地物價比較的網站,算是非常重要的參考,可以讓我大概知道兩地的物價差別。不同網站的結果其實都還一致,溫哥華的物價會比密西沙加高一點,但顯示沒有差很多,而從不少論壇看到的感覺(溫哥華與多倫多比),也是認為溫哥華物價是比較高的,但也是有不少人覺得差異不大,所以我搬來之前的理解是應該是有稍微貴一點,但是有可能會無感。誰知搬來後才發現感覺可大了!有別於一般人最常提的溫哥華高房價造成的高開銷,我反倒覺得溫哥華的房價與多倫多相比並沒有差很多,雖然溫哥華長年來都是加拿大房價的第一名,但是第二名的多倫多在過去十年來奮起直追,早已把差距縮小,在去年還是前年,多倫多的平均房價甚至還有高過溫哥華的時候。雖然兩者的房價都是非常貴,溫哥華也是有一大堆「這種房子也可以賣這種錢」的案例,但由於兩地差別真得不大,所以房價對我反而無感。但除此之外的差別就讓我相當有感了,一般店裡賣的食物雜貨的確是有貴一點,但差價是不算大,不過就我會買的東西而言,我還真的沒有看到比較便宜的,就算每一樣只差一點,買多後就會有差了!其次是水電費意外的貴,我所在城市的水費計算方式很奇怪,不是按照使用量計費的,而是市政府每戶指定每年繳交一個固定的水費,至於那水費的計算公式是個謎不得而知,但不按用量計費實在很奇怪,而且照我需要繳的費用來看,水費是我以前在密西沙加繳的3倍!!雖然密西沙加的水電的確是安省前幾名便宜的,但這樣一比也差太多,而電費瓦斯也是超過兩倍,汽油每公升也比安省至少多兩毛,人工也比較貴,剛把車運過來時需要做不少事情,被修車廠(不知一家這樣)的帳單嚇到,人工大概有貴到五成,而幫我新家做工程的人也說BC省的人工是加拿大數一數二貴的。除了這些每天都需要付的東西外,就連汽車保險也貴很多,我本來安省的車保險一年兩千五百加幣我以為已經很誇張了,誰知來後同樣的車和同樣的人,我竟然要付到三千六百加幣的保險,就連去社區垃圾回收中心丟垃圾,這裡收費起跳也是以前密西沙加的兩倍!種種加起來,每個月在付帳單時,都會讓我瞬間心生後悔之意...我和親戚甲很努力地找到底有沒有東西是比較便宜的,唯一發現的是托兒費用,原因應該是因為BC省比較早跟聯邦政府簽訂一些育兒補助,而安省是一直到去年好像也有達成協議,但還沒完全開始,所以在daycare 托兒費用,這裡的確是比以前在密西沙加時便宜的,而且還便宜不少(應該有到一個月五百),由於我們有適用,算是某種程度的安慰,不過育兒補助只到3歲,之後這唯一便宜的東西就沒有了....難怪論壇上很多人會說BC省的BC是指「Bring Cash」....

 

待續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是好一陣子沒更新部落格,並非生活無感,而是日子實在太忙,從去年決定搬家到搬完甚至到現在都還是有一大堆事情要做,再加上家有嬰兒根本找不出時間來好好更新部落格,只能靠一次塞個幾分鐘,希望總有一天可以完成一篇新的XD。

話說我們搬來溫哥華也有幾個月了,雖然溫哥華多倫多都在加拿大,但兩者真的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即便在這已經待了幾個月,還是會時不時讓我有種「蛤?原來在這裡是這樣的啊?」的感覺,這讓我想到十幾年前從蒙特婁搬到多倫多時,也有不少需要適應的地方,但是在這兩地生活本來就是「看起來」就會有差的地方,首先一個講英文一個講法文,而且我在蒙特婁時期只是個單純的學生,到多倫多時才開始工作,生活型態有很大的轉變,本來就是會有很多的不同,「需要再適應」這件事本就在預期之中。不過讓我比較意外的是,我本來不覺得在溫哥華和在多倫多生活會差很多,尤其是我個人生活型態是一樣的,有家庭的上班族,環境是唯一變數,但實際搬來後住過後發現需要適應的地方比預期多很多,可列舉的心理衝擊多於當年蒙特婁搬去多倫多的衝擊,所以想趁這些記憶猶新的時候記錄下來,說不定以後待久了再回頭看這些感想會覺得很有趣,不過人到新環境,對缺點的感受強度總是會大於優點,所以可能會記錄下來的都是比較偏負面的東西,所以要先聲明一下,不然大家可能會真得以為溫哥華很糟...

其實從多倫多飛來一離開飛機場開車上路後,第一個感受到的衝擊就是這裡「路窄且亂」。之前部落格文章寫第一次和第二次來溫哥華時都有提到這裡的道路相對於多倫多區感覺窄很多,明明車子沒有很大,開在路上卻總是覺得快要跟隔壁車道的車子擦撞,最大的高速公路單向可能最多只有4條車道(多倫多是8條車道...),而且幾乎所有的停車格都比多倫多窄,所以開車感覺要更為小心,大概也是因為這樣,這裡道路平均時速是比較慢的(也許這其實是把路弄窄的目的)。至於「亂」倒不是真的路亂七八糟走(像永和那樣...),而是常常開車開到一半,所在的車道會突然變成只能右轉或左轉,但是告示牌都放得不夠前面,常常看到時要切車道都來不及,只好被迫出去,遇到車道縮減的狀況也相對比多倫多多,3道縮成1道並不少見,有時候明明遠看我所在的車道有對齊下個紅綠燈的路口,結果靠近時才發現我只能左轉不能直行,浪子欲回頭卻已晚,只能開出去。我猜這種道路設計應該不完全是人為設計的結果,比較可能是因為這裡地形的限制,溫哥華是被群山圍繞的,就算是理論上地勢較平的市區其實也充斥著需要上上下下的小山坡/丘陵,可能是因為這些地形限制,路沒法一路直下去,會不斷遇到凸起或凹下去的地形,也許是因為這樣造成這種常常莫名其妙突然只能右轉或左轉的狀況,加上這裡不時有陡降或升的道路,組合起來的狀況有時可以很危險。也許從台灣來的人不會特別注意到這點(因為台灣的道路設計奇耙點多多了...),但對於久居加拿大多倫多天龍國的我而言,是會需要花一些時間適應的。

此外,空氣品質的差異是我之前完全沒想到的,其實大多倫多區的空氣品質並沒有因為是大都市的關係而有多差,相反的幾乎都是一直維持在很好的狀況。搬來溫哥華前,想說這裡自然環境優美又緊鄰海洋,空氣應該會更好,完全不是個考量。誰知才搬來幾個星期,周遭的森林就發生了兩次火災,雖然兩次是不同地方,但火災造成的霧霾都影響整個大溫哥華區,除了天空陰陰視野不佳外,空氣中也有種臭味,相當難聞,PM2.5超標,中國人論壇上甚至還會有人把溫哥華因為森林火災造成霧霾照片跟北京霧霾相比。雖然在沒有火災的情況下,空氣品質還是很好的,但森林火災好像在夏天很常見,所以可能一年會有幾個月空氣品質是處於不大好的狀態,這真是始料未及的地方。

 

- 待續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次西進的重頭戲非買房莫屬, 畢竟搬家只是去執行一個計畫, 有魄力就行, 賣房需要多一些東西, 但是史提芬說得好, 沒有賣不掉的房子, 只有賣不掉的價錢, 若真得很需要賣掉, 價錢調低基本上都可以賣掉. 但買房就不同了, 它需要我個人付出的部分並不多(除了錢之外), 並不需要去執行甚麼東西, 聽起來輕鬆, 但是成功與否有很大一部分決定在老天爺手中. 假如我想買的區域沒有人賣房, 那就算我手頭再充裕也沒用, 沒有就是沒有, 就算有人賣, 也不見得會是我們想要的房子, 所以才說很大部分靠緣分和運氣, 必須要有人在你打算買房的那一段時間內, 把你會有興趣買的房拿出來賣, 同時還得確保你搶得贏人家才行. 所以買房成功與否, 變數非常大.

我們深知箇中道理, 所以其實我們最先開始準備的就是買房, 從認識區域開始再逐漸縮小, 三四月開始緊盯 realtor.ca , 讓自己了解有興趣區域的房價, 同時也物色溫哥華的房仲, 並跟他們一一虛擬面談確保是可以合作的對象, 也可藉由面談更進一步了解有興趣的區域. 根據所收集的資料和從其他人那裏得來的感想, 大概五月初就差不多確定想要找的小區域了, 由於僅僅靠網路資訊而從未到訪過那些區域, 若要就此鎖定並要房仲幫忙遠端看房感覺還是有點冒險, 於是五月中硬是挑了一個周末舉家飛來溫哥華熟悉區域, 順便跟房仲會面和約看一些房子, 開車到我們有興趣的區域每條巷道都繞, 實際體會鄰里給人的感覺, 我們覺得這很重要, 因為我們發現有些時候即便 Google Street View 上看起來還好, 實際在現場時反而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怪, 或是Google Street View 上看起來是溫馨小區, 但到現場才發現因為附近有高速公路而超吵之類的, 所以即便書面資料看起來都合格, 最後還是要親自拜訪一趟才能定案.

五月份來的時候其實看不到幾間房, 主要是因為根本就沒有甚麼房子在市場上, 我們基本上是硬選幾間來看, 目的比較像是藉此跟房仲見到面,可以進一步的互動了解彼此的模式. 而五月份之行更重要的地方是在親自體驗各個區域, 並鎖定最後感興趣的區域. 不過從三四月以來一直在觀察區域房市, 我們發現拿出來賣的房子實在太少了, 我也去查了一下一些統計數字, 我們要買的區域存貨率超低(所有在市場上房屋數/最近一個月房屋成交數), 大概頂多兩個月, 而一個比較健康的市場,大概是六個月左右. 這低存貨率似乎是大溫哥華區的特色, 並不僅於我們有興趣的區域, 難怪溫哥華的房價長年佔據加拿大房價第一名, 無論政府出甚麼政策都沒用, 因為是根本的供需太不平衡.正因為如此, 我覺得若要被動地等,還真不曉得要等多久才會有我們有興趣的房子出來, 要是不趕時間就算了, 可是我們的目標是要讓親戚丁九月念溫哥華的小學, 考慮買屋成交和交屋中間的時間差, 以及交屋後可能需要的房屋整理,到真正可以住進去其實還有好一段時間, 所以我們剩下的時間其實並不多.

所以我決定要主動出擊, 便請房仲在我們有興趣的小區域,挨家挨戶地發傳單, 表示有買家有興趣買這個區域的房, 希望可以引起一些在觀望的屋主注意, 促使他們把房拿出來賣, 若是他們有興趣聯絡我們市場下賣房那就更好了. 我本來還有點擔心我們的房仲會不會不願意這樣做, 因為這讓他們要做的事情變多, 不是所有的房仲都懂主動出擊的價值, 好在她們完全沒問題, 願意配合, 在我們指定的街道每家送信宣傳. 時間過得很快, 一下子就到六月底我們再度來溫哥華的時候(也正是我們賣房的時候), 市場依舊沒有甚麼動靜, 沒甚麼房子可以看, 不過這時房仲突然告訴我們說之前投傳單有了一些成效, 有一個屋主主動聯絡他們有興趣賣房, 而且其實屋主更之前就已經寫信給他們了, 但是因為屋主的電子郵件顯示名稱有一些亂碼, 然後信件被自動轉到垃圾信件區, 所以他們一直都沒注意到, 是屋主(之後稱賣家)再度寫信跟他們確認時才發現. 這的確是令人興奮的消息, 雖然是我主動提出發信的主意, 但我知道這沒法抱太大的期望, 比較像是姑且一試的心態 , 誰知竟然真得有回應!

經由房仲約看房後, 是賣家親自為我們介紹房子, 在看房之前房仲並沒有甚麼屋主的資訊, 遠遠見到賣家後發現賣家是亞洲人, 而且應該是華人, 走近看到賣家穿的拖鞋後, 我直覺上覺得她們可能是台灣人, 後來在交談過程中確認他們的確也是台灣人, 這裡果然不少台灣人, 竟然連看房都可以碰到, 之前在多倫多這麼久都沒遇到過幾個! 屋齡雖然比我們舊家還年輕,但也過了而立之年, 內部絕大多數都是當初建房的原裝配備, 但是賣家保持得很好, 家電也都有更新過了, 雖然整體對我們而言, 有一大堆東西要換, 但是只要先做一些小工程後,就可以先住進去之後再慢慢整理更新, 而且地點正是我們想要的, 所以看完後馬上跟房仲表達我們很有興趣,請賣家出價. 不過BC省在房仲代表買家/賣家法律上有比較嚴格的規定, 房仲不能同時代表買家和賣家, 而安省其實是只要簽一個文件確保買賣雙方都了解即可, 所以即便賣家是我們的房仲找到的, 我們房仲也不能直接跟賣家談, 必須要引介另外一個房仲代表賣家才行.

由於這個緣故, 加上賣家其實還沒有準備好, 感覺很多東西還沒想清楚, 所以過了好幾天才聽到賣家的回應, 賣家的開價超過市價至少兩成, 不只我們, 連我們的房仲也感到不可思議, 可見賣家並不清楚市場的狀況, 在這個所有人都預期房市降溫和下滑的情況下, 還敢出這個價錢. 由於要價實在超過市價太多, 即便房子我們很有興趣, 我們認為大概也沒有議價的意義, 連回價都沒有就直接略過, 之後幾天也沒有房子可以看, 時間到又再度回多倫多了, 好在自家房子有成功賣掉, 就專心處理賣房後的事宜. 時間不斷地在流逝, 很快七月過去要八月了, 我們還是依舊沒有看到新的房源, 八月初突然看到一個熟悉的房子出現在 realtor.ca 上, 原來那個台灣人賣家決定把房子拿到市場上賣了, 要價雖然比之前稍低,但還是比市價高了15%...雖然我還是感興趣, 但是我認為那個價錢賣不掉, 應該要讓賣家了解一下市場的狀況, 才有談判的空間, 所以按兵不動, 不過時間不等人的, 一下子就到了八月底, 我們就正式搬離安省登陸BC省, 這時那間房已經在市場上一個月了, 就請房仲去打聽一下確認還是沒有賣掉, 不過房仲告訴我們說之前有人出了賣家願意接受的價錢(據說離要價不遠), 不過最後銀行不願貸款給他們所以流標, 我猜十之八九就是要價太高, 銀行估值不到不肯貸款, 畢竟在這個高利率時代, 銀行會比平常更保守避風險. 有鑑於此, 我認為時機到了, 便出了市價去買, 並且配合賣家交屋的時間,也沒放任何條件. 這其實是非常好的offer, 我幾乎肯定除了我們的房仲外, 賣家的房仲也非常積極地說服賣家接受. 事實似乎也正是如此, 雖然賣家有回價, 但回價的價格只比我們的出價高了一點點, 也就是說他們願意接受低於要價15%(即便這是他們開價太高),雖然還是比我們想出的價格高, 但是至少還算是合理的範圍,比起原先的要價正常多了, 所以我們就成交啦! 

由於賣家想要比較早交屋, 所以成交後短時間內要辦好貸款保險水電和一些程序, 此外還是有找專業驗屋師來檢驗, 好在一切都順利而且屋子也沒發現甚麼大問題. 屋子交屋當天有種一塊大石放下的感覺, 不過看到我空空的銀行帳戶後, 還是會有些五味雜陳的感覺, 而房子還是需要做些最簡單的整修, 比如地板要換和油漆, 成交後也是一直在找合適的地板店和油漆工, 要帶著兩個一直在跑來跑去的小孩挑地板真得是件很有挑戰的事情, 好在還是有找到適合的人選, 工程也沒有太多的延誤, 得以如期順利完工入住. 在歷經三個月的AirBNB流浪生活後, 終於有家可以住了!!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賣完房下一個重大的任務就是要搬家, 雖然在賣房前就已經盡量清空家裡以便進行 Home Staging 了, 但我們其實只是把家具和所有東西先移到車庫而已, 事實上還有一大堆東西尚待整理和打包. 好在親戚甲還在產假中, 只要把小孩們送到學校或是托兒所, 白天至少有一個人可以全職打包, 但因為我還是要上班, 而晚上小孩們回家後基本上是不會有進度的, 所以其實是親戚甲一人包辦所有的打包. 至於要用甚麼方法把東西運過去, 我也是考慮了一陣子, 比較常見的是傳統卡車加工人選定某一天來家裡把所有東西搬到卡車上運過去, 不過這種適合已經有住址的情況,這樣工人才能把卡車開過去卸貨, 但我們溫哥華那裏還不知道買房會買在哪裡,所以不適用這個最省時省力(但最貴)的方案. 看來看去後, 我決定使用 The Big Steel Box , The Big Steel Box 其實比較像是貨運倉儲的公司, 他們會把一個貨櫃放在你指定的地點(通常是家門口的車道上), 然後你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步調把家裡的東西塞到貨櫃裡, 等到全部塞完後, 你再叫他們把貨櫃運走到暫時停放的地點,等到你搬到新家後, 再叫他們把貨櫃送到新家, 你自己再把所有的東西卸下來, 把貨櫃清空後, 再叫他們來把貨櫃領走. The Big Steel Box 在密西沙加和溫哥華都有貨櫃儲放點, 所以當他們把我們的貨櫃拿走後,會直接開去溫哥華(可能是用火車運過去)貨櫃儲放點.這個方案尤其適合像我們還沒找到房子的這種,貨櫃可以先放在儲放點,只需要付月租費,等到房子確定了,再叫他們送到新家.

提供類似服務的公司不少,但我們選擇The Big Steel Box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貨櫃最大.這個方案雖然很有彈性,但需要你自己去搬所有的東西,所以通常全家搬的人不大會用,因為很辛苦,比較常見的是小孩長大去外地念書那種東西沒有太多的狀況,此外由於貨櫃會需要一直被裝上卡車卸下卡車的,所以貨櫃尺寸會受限,所以也不大適合全家搬,因為東西太多了.The Big Steel Box 最大的貨櫃是20尺長,相較於其他公司最大只有17尺,雖然不算大非常多,但是多出來的空間也是不無小補, 不過空間還是有所限制, 網站上是說應該可以適用三房東西不大多的家庭, 而我們家其實有四間房而且有很多雜七雜八的東西, 所以勢必得要經過好一番去蕪存菁的過程.

所以賣完房後, 親戚甲就一直在打包和賣或捐不需要帶走的家具, 同時也不斷地在清空家裡的垃圾. 不過打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為很多東西比如鍋碗瓢盆床之類的,只要還住在家裡就會一直需要用而無法打包,必須要等到最後一刻真的要撤離家裡時才有辦法打包,此外小孩同時也會不斷地把我們已經打包的部分"反打包", 怎樣打包都沒有個盡頭的感覺. 我預期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來裝貨櫃, 雖然乍聽之下時間好像充足, 但我們的東西不少, 要把它們全塞進去勢必要一直反覆嘗試各種排列組合,而最後兩天我們必須要撤離家裡才能做最後的打包, 打完包才能放進去, 又是一番嘗試, 所以其實也只是剛好而已.

IMG_2286.JPG

 

雖說二十呎的貨櫃要塞完全家的東西和家具非常勉強, 但貨櫃本身還是不算小, 放在我們小小的車道上看起來倒像是個龐然大物. 為此我也請了兩天假來專心塞貨櫃, 經歷了許多嘗試後, 終於還是把絕大多數的東西成功塞入, 剩下一些不是那麼需要的東西就留給新的屋主當禮物了,雖然我盡量把大型的家具都先拆解, 搬零件比較不會重, 但自己一人搬了兩天(親戚甲同時是在打包和清掃)還是會很累, 至少我同事都說很佩服我竟然可以自己一人搬全部的東西...

 

IMG_2313.JPG

 

其實在打包整理的過程中還是讓人很有感觸的, 因為這間屋子是我有史以來住過最久的屋子, 小時候家裡沒隔幾年就會需要搬一次家, 長大出國求學期間當然也是會一直搬來搬去, 這間屋子給我難得的穩定感, 而且兩個小朋友都是在這裡出生的, 想到親戚丁曾經靠那面牆學走路和在哪個角落摔倒, 和記憶猶新的親戚戊玩跳跳玩具的客廳, 雖然是自己的決定, 但到要搬走了, 還是會覺得讓人覺得有些不捨. 不過人生也許就是這樣吧, 緬懷過去和安於現狀雖然沒甚麼問題, 但有時願意放棄才有機會獲得更多或是之前沒機會獲得的美好, 總是要先踏出那不舒服的第一步.

 

IMG_2323.JPG

 

** 後記: 後來覺得使用這個箱子運送東西還是要小心, 因為經由長途的運送, 裏頭的東西很可能會移位(尤其是裡面塞得不夠滿的時候), 卸貨時之前堆高的東西容易坍塌. 雖然我塞得很滿, 而且我舊家車道很平, 東西上貨時應該算堆得穩了, 不過為了以防萬一, 我還是有適時用 ratchet tie 稍微擋一下和順便掛東西. 結果到新家時, 新家車道相對有坡度(溫哥華大概很難找到全平的地皮), 而且是往開口處傾斜, 在卸貨時坍塌風險超大, 好在靠這些繩索擋, 不然早就全垮了,但還是有 些東西無法阻擋地垮下來, 腳也被稍微撞傷, 所以是有點危險的, 需要特別注意!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雖然跟在台灣的家人提及搬家計畫時多半沒得到甚麼特別的反應, 但從多倫多搬到溫哥華並非一件小事, 首先兩地開車距離超過四千公里, 還有三個小時的時差,再來兩地在文化經濟和制度方面都不大相同, 我安省的健保駕照到了卑詩省都要換掉, 車子過去也要經辦"進口"程序, 換省就跟換國家一樣, 加上我在安省也算是早已落地生根, 要把根全拔起來再拿到別地種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過就算再巨大的任務, 只要一步一步來, 總是可以完成的, 而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把我們的房子賣掉.

房子要賣到好價錢, 絕對不會只是把房子掃乾淨, 然後就掛牌那麼簡單, 有非常多的事前準備工作, 而一個好的房仲可以給你建議, 讓你在做最少事情的情況下, 把屋子的潛能(賣相)發揮到最大, 此外也需要房仲幫忙擬定售屋策略和買賣房過程等事宜, 所以找到好的房仲很重要, 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當年帶我們買房的萬錦史提芬. 史提芬雖然是我們的房仲, 但他其實也是我們的朋友, 過去十幾年一直都有聯絡, 我們知道他事業做得很大, 也比較專精在萬錦市, 所以不是很確定他願不願意千里迢迢跑來密西沙加幫我們(兩地有五十公里遠, 而且他真得不缺生意), 好在他完全沒問題, 來我們家幾次給了一些建議並且討論了行銷策略. 其實建議的點我們也大都可以預期, 畢竟就是我們家的一些比較明顯的缺點, 比較有趣的是, 我們其實早已忍受這些缺點十幾年, 因為老實說我們雖然也不大滿意現況, 但那些缺點並不會真得影響我們的生活, 所以才一直放著不管, 結果到要賣房子的時候還是得改善這些問題, 應該一開始就要處理不是更好嗎?

請史提芬過來看的時候是四月份, 討論完我馬上連絡找了很多 contractor 陸續動工, 雖然單項都不算是太大的工程, 但也還是有好幾項, 所有的工程要完成也是得要到六月份了, 我們也正是預定在六月底上市, 因為我們之前排定的溫哥華旅遊就是在六月底(雖然目的從旅遊變成熟悉環境....), 兩者時間重疊有好處,重點就是人不在家才比較方便買家看房, 不然每次有人來看房我們就得要出去實在很麻煩, 而且還要隨時維持家裡整齊清潔如同展示屋一樣, 更何況還有兩個小小孩, 這種情況我想都不敢想.... 加拿大今年的房地產市場與往年非常不同, 從COVID開始房價就一直往上衝, 到今年三四月時衝到最高點, 但由於通膨太嚴重, 央行三月底決定加息, 頓時對房地產市場澆了一點冷水, 不過市場的反應是會有所延遲的, 所以要等到五月份才可以比較明顯看出影響, 不過六月份央行再度加息, 幅度跟之前一樣, 而且風聲是之後還會有加息的動作, 市場就在一夕之間冷了下來, 所有有在關注房地產市場的人都可以感受到非常明顯的差別.

史提芬六月初的時候就有提醒我們市場降溫很快的現象, 並要我們再考慮一下剩下未做的準備工程是否要繼續做, 因為投入的資金有可能無法回收. 當時只剩下全屋油漆和 Home Staging 還沒有做, 而這兩項也比較屬於加分類型的項目, 並非非做不可的. 說明一下, 在大多倫多區賣房, Home Staging 雖然算不上是標準程序, 但算是相當常見的賣屋準備工作, 簡單地說就是請室內設計師根據每間屋子特有的狀況設計出最能隱惡揚善的布置, 而大多數情況都需要租用家具, 並非使用屋主原有的家具, 所以包括家具租用後, 至少也是加幣三四千起跳的費用, 最後的成果就是要讓房屋的賣相變更好. 在市場好的時候, Home Staging 幫賣家多賣個幾萬塊不是難事, 不過在市場不好的時候, 回收程度的確很難講, 但我是認為市場越差越需要做, 就算不能全回收, 至少可以確保你的房子看起來比其他類似的房子好,能夠更早賣出, 所以我依舊決定照做.

當時間到六月底越來越接近我們預定上市的時候, 房市冷卻的現象更為明顯, 更糟的是就在我們預定要上市的前幾天, 我們隔壁街有一間跟我們家可以直接類比的房子也上市拿出來賣了! 我們那個區域過去好幾年都沒有人賣房,結果竟然在我們要賣房的時候一堆人也拿出來賣(除了隔壁那直接對打的,隔幾條街也有好幾間)!在預定上市的前一天, 史提芬打電話來給了我市場狀況很差的心理準備, 並給了考慮延後賣房時機的選項, 不過我們想想後, 覺得市場太難預料, 若是要有意義地延後避開現在很差的狀況, 那至少是延後好幾個月甚至以年來作單位的延後, 這就完全地打亂了我們的計畫, 若只是延幾個星期, 在預期七月份又會有另一波加息的情況下, 不覺得情勢會有轉好的跡象, 所以我們還是決定照原計畫上市, 不過因為一些其他的考量, 上市時間縮短一天,  Offer Presentation Day 我們人還在溫哥華, 就靠電話跟史提芬聯絡.

由於市場差, 史提芬建議用比較極端的手段去爭取曝光率, 我們也認為要做就做徹底, 所以我們的定價大概只有我們認定市場價的六成,只上市六天,在第七天讓所有有興趣的買家集中來競標.由於我們的價格非常引人注目, 加上Home Staging 讓屋子看起來更上一層樓,短短的六天內來了95組人來參觀,有很多組甚至只能約到15分鐘的參觀時間,根據鄰居的說法,真的是門庭若市車水馬龍,兩旁的鄰居都不得不拿額外的東西來增高圍牆,避免參觀人潮的注目.雖然這個陣仗對於史提芬而言不算太誇張,但他認為在這種市場能有這種人潮已算是很成功了,至少讓人有信心說把對我們那區有興趣的買家全部都引出來了.

Offer Presentation Day 早早回到旅館準備等消息, 史提芬跟我說一共有六組人來下標, 在這個市場下算是非常好的消息, 我內心充滿期待,不過當我看到真正的 Offer時,心裡頓時涼了半截,因為競標的價格遠低於預期,不過史提芬說先別擔心,讓他來談談看,最後經歷一番爾虞我詐的廝殺後,其中一個Offer勝出,價錢最高也沒有放條件,真的是最好的Offer了,只不過價錢跟四月份時的估價相比,硬是低了快兩成,史提芬在電話裡跟我們報消息時,都可以明顯感受到我的失望.他跟我說買家可以等個三十分鐘,期間我可以好好考慮一下,我也可以選擇不賣,過一陣子再拿出來賣.於是我跟親戚甲討論一番,我們自認為在事前的準備上我們一樣都沒少,所以我們是盡力了,也無法再做更多,行銷策略上也沒問題,來了這麼多人,會想來買房子的人應該都有來我們家看房了,唯一的原因就是市場不好,時不我予.市場是很難預測的,誰知道之後會不會更差,而且我們就是需要現在把房賣掉,想來想去也不覺得有甚麼比接受她更適合我們的方案,於是最後還是接受了這個Offer.事後史提芬跟我說,就我電話裡流露出的失望感,他幾乎認定我會拒絕接受,選擇之後再拿去來賣,他都已經開始和他的合夥人討論之後的策略了,想不到我最後還是接受了.不過失望歸失望,做決定還是要靠理性,好在事後證明我們的決定是正確的,因為七月份央行加息加了一個平歷史紀錄的高點,市場更糟,之前提到我們隔壁街那間賣了兩個月才賣出,而且價錢更慘,我們可沒辦法拖那麼久,更不想接受那個價錢.

房子賣了,西進第一個里程碑達成!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不知不覺中,COVID疫情已經持續兩年多了,兩年雖然不算長,但過去兩年經歷身邊一些親人的離去,加上因為疫情困在家中,比較有機會想東想西,在想疫情對於我們的長遠影響,同時也在想心態上到底應該要如何應對,還有好奇十年後我們會怎麼回頭看這段時光。感覺上很多事物在這段時間似乎是停止運轉的,比如說不再出門旅遊了或是沒法回台灣了,但感覺上同時還是有很多事情在發生(或是以另一種形式),生活還是一直有新的進程和變化,比如說我們還是勇敢地生下親戚戊,再度讓我們的生活翻天覆地。雖然好像很多人已經不把疫情當回事了,但我覺得那比較像是一種出於逃避的選擇性麻痺,因為實際上病毒還是不斷地在演化和傳播,還是不斷地有「下一波」(目前已排到第七波),感覺這狀況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甚至我們的餘生可能都無法真正地完全擺脫它的影響。雖然我不認為我們需要像剛開始那樣地戒慎恐懼,我們也不可能一直持續那種生活下去,但視而不見也不會改變事實,應該還是要正視認知病毒依舊存在,想辦法找出最不受限但依舊安全的方式生活下去。此外也應該想想,即便疫情帶給我們這麼大的災難,但為了因應疫情我們也做了很多改變,那這些「改變」會不會帶來一些新的機會呢?

由於疫情加上新嬰兒的關係,我們過去兩年都不敢搭飛機出遊(也沒有時間),親戚甲的產假是今年年底到期,明年就要回去上班了,所以希望可以在產假結束時,至少可以去一個很不同的地方換個心情(無法用「玩」這個字,因為帶小小孩沒有「玩」這件事...),由於出國回國還是很麻煩,所以我們只考慮國內旅遊,最後決定去溫哥華。我們一直都很喜歡溫哥華的自然環境,就算帶著小孩沒法玩,看山至少也會讓心裡舒服些。其實我常常在想退休後要搬去溫哥華,雖然多倫多本身沒有什麼大問題,工作機會也多,但這裡非常平,對於喜歡看山爬山的我們而言總是覺得少了些什麼,而且冬天還是有點太冷且長,一年至少有一半的時間只能待在家裡,其實很悶也比較難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雖然溫哥華冬天陰雨綿綿也不算真得多溫暖,但至少還是可以出得了門的。不過很多時候住哪裡不是我們能選擇的,像我之前在溫哥華島遊記時有寫道

我們真的可以自由選擇自己要住哪裡嗎?小時候爸媽住哪裡, 我們當然就住哪裡, 而且通常對住的地點也不會有什麼偏好,上學後若不是讀家附近的學校,就是住在學校附近,開始工作後, 基本上也是看哪裡有工作就去哪裡住, 也從未真的隨你選, 好像要直到退休, 當所有限制你選擇的外在因素消失後, 你才真正比較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住你想住的地方. 只不過人一生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工作,在工作期間的住所顯然會是待最久的(假設大部分人都不大換工作,或是就算換也多是換在離現住地方不遠的工作),通常到退休時也會因為太熟悉現在的住所而根本不會考慮換地方住....記得我小時候常聽到我爸說老了以後要回鄉下老家住, 現在來看應該是根本不會發生的事,在台北生活了大半輩子,早就已習慣了台北的生活型態,我很難想像他真的回到鄉下還有辦法適應那不便利的生活,更別提幾十年下來建立的人際網絡,怎麼會願意拋棄然後到一個新的地方重新建立呢?連用想的就很辛苦了..

所以說不定等到我退休之後,我還是沒有辦法搬過去住啊...但就在我規劃行程時,我想到之前畢業後不選擇搬去溫哥華而來多倫多是因為工作的問題,但過去兩年疫情帶來的限制,迫使我們公司建立新的網路架構讓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家工作,而一直到現在依舊是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家工作,既然都是在家工作,在多倫多家裡工作跟在溫哥華家裡工作不是一樣嗎?換句話說,我不是就可以搬去溫哥華還依舊保有現在的工作了嗎?此外,其實我一直是有一些健康狀況的因素是不適合在太冷的地方居住的,但我只能在多倫多或蒙特婁才找得到工作,這兩個地方都冷(多倫多暖一些,但還是冷),所以我只能一直假裝沒這回事,不過多年下來對健康狀況的影響似乎越來越明顯,也許不該逃避了。

於是我跟親戚甲提出了這樣的可能性,本來以為親戚甲可能會覺得這是過於冒進的決定,畢竟我們也沒有真正在溫哥華住過,也不是真的很了解溫哥華,而且我們現在也不再是當年「只有我們兩個,到處都可以去」的狀態,要考慮的東西比之前多太多太多了。誰知親戚甲相當支持這個想法,他認為人生有機會應該要多嘗試,更何況現在機會是擺在那裡的,最糟的狀況就是搬過去不適應又再搬回來,但至少人生中多了另外一個地方生活的經歷,所見所聞都還是可以豐富自己的人生,也許會浪費很多錢和時間,但我們還不老,可以負擔得起。當然重點是他也喜歡溫哥華的自然環境。

確認我們想法一致後,當然還是有做一番功課研究兩地生活的差別和可能的影響,確認是我們可以接受的範圍後,接下來就是時程的問題了。我們一開始覺得這是一件很大的事,可能需要長一點時間規劃,所以訂下了一個五年計劃。不過過了一陣子後,想到5年後親戚丁就會是一個青少年了,青少年時期是處於一個相當不穩定的狀態,到時搬家可能會對他的社交和心理穩定造成很大的影響,畢竟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而且會一瞬間失去所有的朋友,所以想想還是早一點搬好了,小一點的小朋友也許感受沒那麼深刻,所以改成2年計畫好了。不過又過了一陣子,親戚甲想到他明年就要回去上班了,而他的工作是夭壽忙,在兩個人都要全職工作的情況下,到時怎麼有可能做這種大規模的舉家遷徙呢?所以應該要提前到今年年底前搬,畢竟他還在產假中,兩個人至少有一個人比較有時間打包和準備,所以計劃再度提前到今年年底。不過再過幾天想想,好像還是不好啊,因為親戚丁今年九月開始上小學,這樣就表示親戚丁新小學只能上將近一個學期就要換另一個新小學讀,好不容易適應了又要再換環境,我實在不曉得這對她會不會太辛苦,所以最後定案今年8月搬過去,他可以直接在那邊新小學開始,一瞬間準備時間從5年降到幾個月。

時程定下了,下一步就是確認我們的公司是否真的同意我們這麼做,畢竟要有工作才有錢去做任何事情,才有可能實現這個計畫。對親戚甲的公司而言難度不大,因為他們其實一直都有員工是永久遠距工作的,但我不確定我們公司和老闆是否會願意讓我變永久遠距工作,畢竟這一向不是我們公司的作風,好在我此舉畢竟還是有合理的健康因素支撐,加上過去兩年在家工作表現良好,我老闆願意破例支持,只是他也提醒我變成永久遠距可能會影響我的職涯發展,甚至還說:「我都把你視為接班人了,但永久遠距工作可能就很難再上一層樓了」,其實我也了解,但很多東西(尤其是健康)對我而言還是比職涯發展重要,豐富人生可以從很多方面著手,若是工作方面差強人意,就把生活過快樂一點補回來就好了。

最重要的路障被清除之後,剩下就是執行了,所以今年接下來的時光會再度雞飛狗跳天翻地覆,有機會再來部落格更新動態。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 Apr 07 Thu 2022 08:56
  • 舅舅

幾天前的深夜,姊姊傳來了一個令人難過的消息,我們最敬愛的舅舅離我們而去了。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很喜歡魔鬼終結者系列的電影(僅指 1-2, 第3 集勉強算, 之後拍的一大堆電影都不算在內), 其中最喜歡的是第二集,除了情節緊湊,劇情精彩,故事也相對創新(至少以發行當年的時代來看),此外令人驚豔的是,這部已經超過30年的電影中的特效科幻動作場面,即便放到今日的標準來看,也不會覺瘪腳. 小時候看得時候只有在享受特效的快感和刺激的劇情, 現在回頭看時, 就比較會去想電影想傳達的對於 "機器 vs 人" 這個議題的探討. 雖然電影的大綱依舊是機器要屠殺全人類, 但其中有一段莎拉康納看終結者和約翰康納互動時, 心裡想的那段話讓人對於"機器是否能替代人類的角色"可能會有了不同的想法.

 

 

電影裡有一幕終結者矗立窗前動也不動地守衛著他們整晚也呼應了莎拉康納獨白中的"永遠不會離開和不會放棄保護約翰康納".

 

terminator_night.jpg

terminator_day.jpg

 

小時候看到這幕時不知為何印象很深刻,可能是因為覺得"若是可以這樣這麼挺地站一晚都不累真是好酷唷!", 現在看到時第一個想法就是終結者至少可以是一個非常好的夜間爸爸, 可以去幫我哄那每隔半小時或是一小時就因為莫須有的原因而起來哭鬧不睡覺的小孩.....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29 Mon 2021 06:39
  • 道別

親戚丁班上有一個常在一起玩的華裔小朋友,小朋友本人不大講中文,不過她爸媽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人,說得一口令人懷念的新馬腔中文,所以有時候去接送親戚丁時碰面會稍微聊一下。之前她爸爸跟我說他們打算回新加坡,他覺得加拿大一切東西的效率,尤其是醫療跟新加坡比起來差太多了,個人發展方面,加拿大未必會比新加坡好,加上父母年邁,所以決定搬回去。他們之前暑假的時候就先回新加坡待幾個月先安頓一些事情,九月又回來上課到年底,今天是那小朋友最後一天上課,所以我今天碰到他爸爸,又稍微聊一下。
 
他跟我說他暑假回去時有跟以前的朋友聚會,他發現他們很多想法都跟他很不同了,他來加拿大已經16年了,他覺得可能是因為他已經習慣這邊人的思維模式,所以回去反而會有格格不入的感覺,言語中隱約透露出一些不安。我來北美的時間跟他一樣久,這些年來從閱讀台灣新聞和網路上對很多事件的回應,我可以深刻體會他說的這種思維的不同,我也有想像過那種若回台可能會有的格格不入感,所以我可以體會他的不安感。我真心覺得這是很需要勇氣的決定,畢竟在這生活這麼久,一切都上軌道且舒適,也沒有任何非走不可的原因,要重新回到一個曾經熟悉卻事實上早已陌生的環境從頭再來,真得不容易。最後我只能祝他們一切順利,有美好的人生(我不覺得以後會有機會再碰面了)。
 
此外,雖然我有嘗試給親戚丁做一些心理建設,但我也好奇親戚丁會如何面對這件事,「從明天起你永遠再也不會看到這個好朋友了」這個概念對幼兒園的小朋友應該是很難理解的,什麼是永遠呢?
 
3BD4410F-4E91-449C-9CA9-2569258DCC40_1_105_c.jpeg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距離前文再度間隔數個月,原因無他,當然是因為身處「家有新生兒」的煉獄,根本沒有時間體力發表新文章,這篇也是花了好幾次,趁著用揹帶揹嬰兒睡覺的時候站著寫,一次寫一點點,慢慢累積而成...先打個岔,雖然目前以嬰兒和小童稱呼他們並無礙,但是嬰兒的稱呼頂多用兩年,之後就得要升級成小童,而到時小童還是小童,所以為了避免未來可能帶來的混淆,我決定恢復舊日的稱謂體系,從本文起,依照出生先後順序,以親戚丁戊稱呼他們,也可以跟以前的文章有呼應。前文提到讓我對「再生一個」這件事最大的考量,就是我實在不想放棄好不容易開始可以得到的些許的自由感,而要再度投入痛苦的育兒歷程,其中最讓我痛苦的,莫過於那無數個充滿尖叫爆哭但就是沒有睡眠的夜晚...親戚丁有睡眠的問題,從一開始就是無論大覺小覺都睡不好,一直到三四歲才有辦法一次睡五個小時,我們當然也是如此,而我也因為此,後期常常半夜兩三個小時就會莫名地驚醒,以為親戚丁在哭但其實什麼事都沒發生,或是在迷茫間總是會聽到小孩子的哭聲,但其實根本就沒人在哭,就是明明外在環境已經改善了,之前遺留下來的「創傷」依舊干擾我的睡眠,本來準備去睡眠中心接收治療的,結果新冠疫情爆發只好作罷,好在後來情況自己獲得改善,才有辦法恢復略微正常的睡眠。有時跟同樣有小孩的同事或是朋友講述我們睡眠苦難,發現他們並沒有這方面的煩惱時,那種不被瞭解的痛苦更是讓人瞬間跌落深淵...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多年前生小童的時候,非常幸運地有親戚乙帶著岳母來幫忙,岳母是有證照的大廚也有做總鋪師的經驗,所以當然是由岳母張羅準備月子餐,也幫我們所有人準備三餐和幫忙所有的生活起居及嬰兒照護,而且他們待了三個月,真是非常感謝他們的幫忙,當時日子很好過而且充滿很多有趣的回憶。

本來這次也希望能有一樣的奧援,當初還冀望今年一切狀況會好轉,他們依舊可以順利成行,無奈的是久而不散的疫情完全打碎了我們最後一絲的希望,這次一切都要靠我們自己,外加照顧小童。而疫情也讓生小孩的流程複雜很多,由於醫院都有管制,所以只能有一個人陪親戚甲去醫院待產,顯然不可能叫小童單獨跟親戚甲去,但若我去,又有誰可以來照顧小童?生產的時程無法預測,何時會開始痛,何時會完成生產都是未知數,外加生產完醫院都會要求留過夜,所以也不大適合請朋友幫忙,疫情期間也不敢隨便找人來看小童,誰知道他有沒有得病?這個兩難困擾我們許久,後來還是只能冒險請專門幫忙在生產時照顧小孩的人(sibling doula)幫忙,兩天就花了八百加幣(不過夜),頗燒錢。

另外一個挑戰就是月子餐了,雖然有曾經想過我自己煮,但想到事前的備料採買和真正煮的時間,同時還要考慮照顧無時無刻都要人陪的小童,我實在覺得自己弄過於癡人說夢,所以這項工程顯然也只能外包。不幸中的大幸就是多倫多這裡的華人還算夠多,所以還可以找到比較有口碑的月子餐(雖然我們好像也只有看到一家...),算是在台灣頗有名氣的廣和月子餐海外加盟。據親戚甲的了解,廣和之前都只有在溫哥華而已,是過去幾年才來多倫多的(好像連小童出生當年都還沒進來多倫多),所以要慶幸我們還有機會用得到。不過方便是有代價的,月子餐並不便宜,光是一個月的月子餐就要4900加幣,而雖然我都是用「多倫多」來概括,但其實廣和月子餐的出餐部離我們家有64公里遠,差不多是從基隆到桃園的距離,所以外送費用一次就要快60加幣,雖然最後我們選擇兩天送一次減少次數,最後加一加大約5700加幣,也是相當恐怖的...但,沒有辦法,就是得用。不過後來我還是慶幸有咬緊牙根花下去,因為新生兒的照護真得很辛苦,而且嬰兒有黃疸,我們在他出生的第一週每天都要跑醫院,而且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有時還得住院,跟本不可能會有時間自己弄月子餐。

既然花了這麼多錢,想說分享一下感想好了,以下為親戚甲的心得分享: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童今年已經五歲了,雖然依舊年幼,很多事還沒辦法做,而且還會一天到晚黏著我要我陪她玩,但所需要付出的心力與之前相比的確是好很多了,不過目前人生依舊不存在屬於自己的時光(不要跟我說晚上等她睡覺就有自己的時間了,因為她比我還晚睡!),聽到小貓說要等到小孩十歲才有可能開始重啟個人之前的興趣或活動,頓時感覺隧道的盡頭好遙遠...

即便內心對於這期待許久且得來不易的些許「自由」相當不捨,但總覺得若小童只能一人長大,似乎是有些孤單,雖然兄弟姊妹間未必就一定會和睦相處,但至少長大後有人可以跟你分享兒時的回憶,所以即便很不想再經歷同樣的育兒過程,還是得咬緊牙根再來一次,而且人生苦短,也不能等太久...

所以幾個星期前,新的嬰兒誕生了!!比對小童當年出生時的照片(左)和新嬰兒出生時的照片(右),赫然發現明明應該是不同的人長得倒挺像,反而同樣的那個人卻明顯蒼老癡肥許多,歲月真是一把殺豬刀啊!

 

IMG_3229.JPGB21864C0-3BEF-4C6C-B1DB-9080AF550328_1_105_c.jpeg

 

苦日子又要開始了~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覺得鬱金香是花中「簡單美」的代表,沒有複雜的外形,純粹以嬌豔欲滴的花色和乾淨俐落僅帶著兩片綠葉的身段就可以在眾多花叢中突顯而出,而只要兩三朵鬱金香在一起就讓人很難不注意到他們。五月份是鬱金香的季節,不難在路邊看到它的蹤影,而且只要有它在的地方頓時就會增添很多色彩,只可惜花期不長,通常六月就看不太到了,所以每當我赫然發現鬱金香不見時,就表示夏天要來了。記得還在蒙特婁唸書的時候,每年都會和一堆人開車去兩小時車程外的渥太華參加鬱金香節。鬱金香節通常為期三個星期(這應該也是鬱金香的花期了),會在渥太華市區及周遭種下數百萬朵的鬱金香,除了數量驚人外,還可以看到各種的鬱金香,也不乏特別顏色的種類(比如黑色),算是很有看頭的節慶,而且免費。另外有趣的是每次去都一定會不期而遇同實驗室或同座大樓的同學,真有種全世界都跑來看的感覺,有興趣可以看我很久以前的文章...

不過搬來多倫多之後,超過十年沒有去看鬱金香節了,主要也是因為從多倫多去渥太華車程就變成至少五小時半,瞬間遠很多,當年去可以當天來回,現在可不行了,就一定得要過夜了,相對麻煩得多,再加上週末通常都有很多家裡的事情要做,若要耗兩天其實不是很值得,所以就沒有機會再去了...好在鬱金香不是什麼難種的花,密西沙加市政府就常會在這個季節於市區公共花圃或分隔島種鬱金香,從我家到常去的華人商場途中,就會經過一段路有相對寬的分隔島,每年都會種下大量且多顏色的鬱金香,每次開過時都會讓人心曠神怡,也會讓人想起當年一群人去逛鬱金香節的回憶。其實這分隔島的花也看了好幾年了,但都是開車經過而已,從沒想過下車靠近慢慢看,這一兩年由於疫情的關係,方圓一個半小時車程想去的地方都去過,沒地方去了,所以上週末趁去超市前順便帶小童去旁邊遊樂場玩及走到分隔島拍照,過過乾癮,希望疫情趕快結束,才有機會去真正的。

DSC_0561.JPG

DSC_0571.JPG

DSC_0574.JPG

DSC_0544_00001_01.jpg

DSC_0557.JPG

DSC_0589_00001.jpg

DSC_0586_00001.jpg

 

 

er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